发作性眩晕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未来教育,谁执牛耳牛年说教育
TUhjnbcbe - 2023/1/15 23:14:00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81.html

“牛年说教育”,是新校长传媒的春节策划,我被分配的主题是“牛耳”。想这卤香郁郁的“牛耳朵”,像机关里新分的年货,既无法拒绝,也没得选择。

“既然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那就一心一意喜欢自己拥有的”。想到这一层,我便不再对其他作者的“牛皮”“牛劲”“牛鼻子”等眼红了,开始对自己的“牛耳”热爱起来。

今天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祭财神”的日子,咱们就借着这个好日子来说说“牛耳”。

说“牛耳”,得先从“耳”开始,这里有一条我原创的“叙事体字谜”:

二纵一连三排,

曾因战败被裁。

谋得一官半职,

首长左右听差。

(打一字)

当然,这谜底一定是“耳”。

“二纵一连三排”,既可以是部队番号,也可以理解为笔画,看这“耳”字,是不是“两竖”(二纵)再加“一”连“三”排布的样子?

“曾因战败被裁”,这里的“裁”不是“裁员”,而取“割下”之本意。古时战争中常用割下战败士兵的左耳来记*功,这种行为称为“馘”。《说文解字》有:“馘(guó),*战断耳也”。

“谋得一官半职”用到了别解和拆字。“一官”指的是“器官”,“耳”是五官之一。“半职”,“职”的一半是“耳”。“一官半职”加起来只能是“耳”了。

“首长左右”,这里别解为“头上,长在左右两边”。耳朵只有一个差事就是“听”。“首长左右听差”,当然是“耳”了。

这条谜,写了一个部队基层小官“被裁之后又谋职到首长身边工作”的故事,既有戏剧张力,又句句隐藏“耳”字。灯谜的这种“障眼法”,正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折射。

此外,“人前尤须装聋”,“只发二三声”,“从来耸不可及”,每一句也都可以猜“耳”:

循着前面“别解”“拆字”的思路解析,这些灯谜的扣合机关不难识破。装“聋”,装配成“聋”字,人前的“一撇”和“尤”,合成“龙”,装配成“聋”字还必须加上“耳”才行;

“发二三声”,别解为发“二”这个字的第三声,当然是“ěr(耳)”了;“从来耸不可及”,也是“耳”!

这几句谜面,若跟“首长左右听差”的小人物联系起来,这位在领导身边“装聋作哑”在群众面前“趾高气昂”的小官僚形象就更丰满了。

灯谜创作和猜射的妙趣,全在“思维”的转换。既有“发散思维”不按常理的异想天开,又有“批判思维”理法谨严的逻辑推敲。谜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那么我们祖先是怎么创造出“耳”字来的呢?

图一是甲骨文“耳”字,这是一个独体构型的“象形字”,像一幅耳朵的简笔线描画。

图二图三,耳是分左右的,所以“耳”也可引申为“分布于主体两旁”,如“耳房”,就是指主屋两边的侧房。

图四是甲骨文的“取”字。前已述及,古代战事割敌人左耳记录战功,左耳旁边加一只手,就是“获取”的意思。

图五展示了“耳”字的书体演变。

再说说“牛”。

新年是农历牛年。牛,既含着“踏实”“勤奋”的褒奖,也隐藏“倔强”“固执”的批评,但整体上还是积极正面的,如图六。

在十二生肖中,唯有“牛”字可以直接当形容词用。我们可以说某人某事“很牛”“太牛”“非常牛”“特别牛”“十分牛”“牛得不行”,你不会说某人某事“很羊”“太马”“非常狗”“特别龙”“十分鸡”“蛇得不行”……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可以赋予“牛耳”两个新意。“牛耳”——很牛的耳朵!“牛耳”——真牛也!这里“耳”字,又变成了虚词!

再看两则“耳”的灯谜——

“烧饼怎样入炉”猜成语,谜底:“俯首帖耳”。这里“耳”字实词虚用。烧饼怎样入炉?答曰:“俯首一帖罢了”。

“梁上君子耳”猜间谍工具,谜底为“窃听器”。这个“耳”,则又由虚转实了。

灯谜,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让孩子们受益于课堂之外,寓教于娱乐之中。不仅如此,灯谜也特别适合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思维的发散性,是思维创造性的基础。

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的不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而是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灯谜在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教育价值,远没有被开掘,未来一定会得到更多重视。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在培养孩子创新精神方面,较西方有明显不足。我们知道, 背后是经济战,经济战背后是科技战,科技战背后是人才战,人才战背后是教育战。竞争未来,争的是教育。而竞争教育,争的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唯一保存下来还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书法和灯谜,更是文字进化程度的标志。中国人在文字造型和文义挖掘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是惊人的。与时俱进用好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完全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

听觉,在动物逃避捕食者、寻觅配偶和相互交流等诸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耳”是最为复杂的感觉器官之一,德国古生物学家约翰内斯·缪勒和林达认为,生物最早的耳朵,是在2.6亿年前为适应黑暗环境而产生的,它们在陆地脊椎动物中独立进化了至少6次,尤其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听觉器官,更达到了进化的顶点。

“牛耳”不像人类那样,可以准确定位声源位置。它们只能将声源锁定在30度范围,但牛的听觉范围比人类广,因此“对牛弹琴”,它不仅肯定“听得到”,也一定“听得进”。至于是不是“听得懂”,古代寓言中的公明仪,跟今天用音乐给奶牛催奶的人们,认识并不相同。

另外,牛不喜欢高分贝,因此“对牛吼”是不管用的。

很多人知道耳朵有听觉功能,却不知道耳朵还有平衡功能。

事实上,耳朵最早就进化出了平衡功能。所以如果得了眩晕症,要先从内耳找原因。如图七所示,前庭跟半规管,就是负责身体平衡的部位,如果内耳受到侵害,患者就会天旋地转,只能卧床休息,不敢睁眼。显然,“揪耳朵”作为一种体罚,带来的也不仅仅是“疼痛”那样简单了。

生物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必须分工协同,而协同才是比分工更“牛”的进化。

从“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每一次变化,对生产、生活和教育的影响都是革命性的。

有人说广播靠“耳朵”,电视靠“眼睛”,互联网靠“手指”。

这些判断有道理,但并不全面。我们发现,信息传播路径的变革,并不是简单的从这里转移到那里,而是走向了叠加协同,形成了一种“多感觉通道”,这种不断的叠加协同,才是这个趋势走向的本质特征。

这一点对于教育,有极大的启发。

“多感觉通道”联合刺激的效果,远远大于单一感觉模块激活的效应叠加。它可以不断刺激大脑皮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长其有效注意时间,增强突触和脑神经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图八是“24小时平均保留记忆率”的金字塔模型。

讲授、阅读、视频、演示所对应的感觉通道,分别是“听觉”“静态视觉”“动态视觉”“听觉+动态视觉”。比分最高的那一项,反映的正是“多感觉通道”所带来的巨大协同效应叠加。

近几年,每到春节,我都要忙一门“生肖博识课程”。从乙未年“羊年说羊”启程,至今已是第七回。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程?触发这个课程创意的,正是前文所说的“综合与协同”。

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曾感慨说——

人类知识的重负太大了,已经不能为人类的心灵所承受。剩下的便只是“对越来越少的问题知道得越来越多”的科学专门家,和“对越来越多问题知道得越来越少的”哲学思辨家了。于是,整体消失了,“事实”取代了理解,而“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互不关联的知识”已不再产生智慧和力量了。

今天,我们学校的课程恰恰是“分科”的,“整体消失了的”。以春节为例,很多民俗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却无法归类到既有学科,成了孩子们的知识盲点。而“生肖博识课程”,正是一场以生肖为载体,以新年为契机,以家校互动为纽带的无边界学习。

细分学科带来的教育弊端,日益凸显,教育人对优秀“学科融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渴望,以及“项目式学习”的兴起,就成为必然。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以示诚意,由主持盟会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于是就用“执牛耳”代指“做盟主”。后来表示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就叫“执牛耳”。在西方,“执牛耳”是对优秀斗牛士的荣誉奖励。

无论东西方,“执牛耳”这个词,都有“居于领导地位或有领袖能力”“杰出、优秀”“第一、冠*”等意涵。

那么未来教育,谁执牛耳?

教育是特殊的行业,既非诸侯争霸,更非巨贾斗富,尽管也有行业振兴、区域发展、国际竞争,但它归根结底还是人的成长,是智性的完成,是走向“道”的途径和方式。

所以“谁执牛耳”,不应指向具体个人、某所学校、某些指标、某个产业,甚至某些国家和地区,而应指向一种精神,一种方向,一种潮流的引领。

因为疫情,过去的年全球个国家关闭学校,在线学习被逼到面前,很多人发出“未来已来”的感慨。然而迄今,人类未来教育的图景,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清晰。就像步了当年“广播”“电视”的后尘,“互联网”也并不是颠覆教育的决定性力量。

以多媒体为例——已经被学校广泛使用的“多媒体”,它的媒体到底“多不多”?我以为,再炫目的多媒体,都不如一粒拿在孩子手里的贝壳,带给孩子的感受深刻。因为它会调动起孩子所有的“感觉通道”去感知,这才是真正的“多媒体”!

杜威说:“一切浪费都是由于学校和现实隔离开来”。未来教育是否一定在校园里建构,我说不准,但是一定不可能只在互联网上建构。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人类进化于自然,成长于自然,自然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人类的心智是通过在自然中进化的感官和知觉,形成在思维上的认知、推理、归纳、判断与整合,人类的身体在自然环境中获得多技能、全方位的运动训练。

然而,我们当下基础教育的“自然缺失症”已经非常严重。

空前的城市化进程,学校教育的局限,电子产品的盛行,使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割裂,孩子对于自然缺乏起码的尊重。他们不再理解食物的来源,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不再对乡土地理感兴趣。如今,“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

《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森说:“那些感受过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如果孩子没有与自然的接触,不能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锻炼,他们的感觉和知觉就会残缺,认知就会出现障碍,进而变得孤独、焦躁、易怒、抑郁,在道德、审美、情感、人格等方面出现缺失。

儿童天生就是自然观察者,他们渴望透过“多感官通道”来探索世界。是不当的教育,扼杀了孩子“自然观察”的兴趣和智慧。

未来教育,谁执牛耳?

《霍比特人》说:“真正的世界不在你的书或地图中,而在门外。”

公元前3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缪斯神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正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

世界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博物馆,建于年。后来,从欧洲开始,世界就有了更多博物馆。如今,全球持续的博物馆建设热潮,几乎成为区域和平发展繁荣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年,观察国际博协(ICOM)对博物馆的定义,首次将“教育”放到了首位。我国《博物馆条例》中对博物馆的定义,同样将“教育”放在首位。可见,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是“教育”。

博物馆教育的特点也很鲜明——

实物的、直观的、直接知识的教育;

广阔的、丰富的、系统知识的教育;

惊奇的、有趣的、寓教于乐的教育;

有爱的、温暖的、生活化的教育;

临场的、体验的、活动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

非正式学习,选择性学习,有别学校课程;

探索式学习、专题式学习、启发式学习;

情感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变革型学习……

正如BerryLord所言:博物馆学习,是一种变革型的、情感性的体验。在此过程中,观众在一种非正式的、自愿的环境中,培育新的态度、兴趣、信仰甚至价值观。

既然博物馆于教育的意义如此重大,未来教育,与其等待“博物馆”教育意识的觉醒,不如主动创造“融合”的机会。前已述及,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创造巨大的协同效应红利。

博尔赫斯说,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今天,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博物馆里复合图书馆的功能。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天堂的真正模样,是博物馆!

博物馆有最深的历史,最真的现实,最远的未来。

博物馆是课堂的有效延伸,课程的复合载体,研学的理想场所,它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构建环境,提供条件,触发动机,创造可能。学校封闭于围墙之内,网络连接虚拟世界,场馆让孩子触摸真实的世界。

随着在线学习的普及,随时、随地、跨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将逐渐成为常态。这时候,博物馆,作为一种场域、一种资源、一种学习方式将不可或缺。

或者,我们在既有实体学校中,建设各种博物馆,融合在线学习的条件,打造未来学校;或者,我们在既有的各种博物馆或其他体验场馆中,配置互联网学习要素,举办未来学校。

通过网络整合实体场馆资源,建设未来学校,会成为常态。知识学习在云端,体验实践在场馆。家庭、博物馆、公园、体育场馆、景点以及所有的实际工作场所,包括广场车间或建筑工地,都可以是“场馆”,都可以建设成特色“学习中心”。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未来学校的特色之一。

如此一来,办学容易了,办学形态丰富了,怎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为什么办学,才是关键。

柏拉图说:“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中去,而在于使灵*转向。”

灵*要怎么转向?要转向对意义的追寻,转向对人性的关怀,转向对智慧的触摸,转向对生命的思考!而这些,才是未来教育真正需要的承担。

未来教育,谁执牛耳?看谁有最好的承担!

作者

卢志文(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责编

刘婷

排版

Maggie

1
查看完整版本: 未来教育,谁执牛耳牛年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