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发病率较高,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很多。
其中有一类头痛属于颈源性头痛,是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头痛伴有颈部压痛,与颈神经受刺激有关,临床上比较常见。
有研究报道指出其在头痛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达89.1%,应引起重视。
颈源性头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医生Sjaastad于年首次提出,之后逐渐得到各学科专家的重视,不断加深了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年国际头痛学会颁布了关于颈源性头痛的分类标准,颈源性头痛在临床上才被人们所接受。颈源性头痛患者大多在20~60岁,但近年有年轻化的趋势,本病以女性多见。
颈源性头痛可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分为神经源性疼痛和肌源性疼痛。
椎管内的炎性刺激和/或椎间盘机械性压迫C1-C3神经根,引起神经源性疼痛;椎管外的颈椎小关节紊乱、肌肉痉挛和/或韧带筋膜的炎性刺激或机械性卡压C1-C3神经根分支,引起肌源性疼痛。
神经源性疼痛
根据神经的分布位置由内向外分别是第三枕神经、枕大神经、枕下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
第三枕神经
损伤症状:起自枕部并向头顶放散至前额的单侧头痛。
枕大神经
损伤症状:头痛、头皮紧箍感、感觉障碍,有时可达眼眶上缘。
枕下神经
损伤症状:枕下部疼痛、枕下部感觉过敏或麻木感、头晕与头脑不清。
枕小神经
损伤症状:枕后外侧痛。
耳大神经
损伤症状:耳大神经损伤后,其分布区有感觉障碍,有时也可发生神经痛,偏头痛。
肌源性疼痛
上述颈神经离开椎管后大部分路径在柔软的肌肉组织内,长时间的姿势不良等,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等软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
释放炎性介质,在软组织内穿行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处产生激惹而引发颈源性头痛。
附着在枕骨上的肌肉一共有八块:
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长肌、头半棘肌。
颈源性头痛自测:
现如今,国际CEH研究组确定CEH的诊断标准如下。
①单侧头痛;
②头颈部活动受限制;
③颈部非常规体位时疼痛加重;
④负重后疼痛加重;
⑤疼痛发生在同一侧肩臂部。
其它几种头痛
除了颈源性头痛,还有其他几种常见的头痛,区别于颈源性的疼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的根源在头部。
偏头痛的鉴别要点
多为单侧疼痛;
搏动性疼痛;
持续性(4~72h)头痛;
活动(爬楼梯等)后加重;
可伴有恶心/呕吐或畏光/畏声
可有先兆症状:同侧视觉症状(闪光、暗点、线条或目盲)或感觉症状(麻木),持续时间≥5min;
头痛发生在先兆期或先兆期后60min;
对麦角胺和曲坦类药物可能有效;
妊娠可缓解。
紧张性头痛的的鉴别要点
双侧疼痛;
压迫感、紧缩感;
持续性(数十分钟到数日)疼痛;
活动后不加重;
无恶心/呕吐;
压迫额肌、颞肌、咬肌、翼内外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可加重头痛。
丛集性头痛(蝶腭神经痛)的鉴别要点
多为单侧疼痛;
重~极重度疼痛;
眶周、颞部疼痛多见;
发作具有时间规律性;
可伴有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流涕、眼睑浮肿、额面部出汗、瞳孔缩小、眼睑下垂;
无法冷静或表现兴奋。
如何鉴别预防颈源性头痛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
早期颈源性头痛患者多表现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不适感,以后转为闷胀或酸痛感,逐渐出现疼痛。
疼痛可有缓解期。随着病程的进展,疼痛的程度逐渐加重,持续性存在,缓解期缩短,发作性加重。
疼痛的部位可扩展到前额、颞部、顶部、颈部。部分患者可同时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疼痛。
患者多有工作效率降低、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易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颈源性头痛的危害
除了疼痛,还可能造成其它的危害。
眩晕感恶心、食欲不振高血压中风猝倒其它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1)药物治疗。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2)物理治疗。可采取针灸、牵引、理疗及手法等治疗。
(3)注射治疗。在颈源性头痛患者相应的病灶区内注射消炎镇痛药物。
(4)颈神经毁损及手术治疗。
颈源性头痛的预防
防止外伤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急刹车造成“挥鞭样损伤”;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闪挫伤。
睡姿正确,枕头合适一般以仰卧、侧卧为宜,枕头不能太高或太低。
纠正不良的姿势和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以减少颈椎疲劳和诱发颈椎病。
防止颈部受寒冬季颈部要保暖,夏季使用空调、电风扇要适度。
治疗咽喉炎咽喉发炎时细菌、病*等可通过淋巴结逆行扩散到咽后淋巴结所聚集的环枕关节周围区,导致肌力下降,椎体内外平衡失调而移位,可以作为诱因发病。
加强锻炼,自我保健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延缓骨质和韧带退行性改变。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过度脑力劳动和长期精神紧张是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共同特征,也是颈源性头痛发作的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