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嘉译吴文可
眩晕不仅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还是众多疾病的并发症。发作后,应及时就医,尽早治疗。
近日,在跟随河南中医院医院名誉院长、全国名老中医马云枝教授坐诊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以眩晕、头昏脑涨、头重脚轻、头晕耳鸣或头昏蒙不适就诊的病人很多。
头重脚轻或是血管性痴呆
年近76岁的李大爷,近3年来经常出现头重昏蒙、走路不稳,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伴有视物模糊、听力下降,两条腿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感觉没有一点力气,一不注意就险些摔倒在地。
为了摆脱“头重脚轻”之感,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李大爷患有多发腔隙性脑梗塞,颅脑动脉已明显硬化,脱髓鞘病变。医院接受了一段时间系统的治疗后,症状不但没有明显缓解,近期还加重了。
图源网络
李大爷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找到了马云枝教授,问诊得知李大爷患有糖尿病多年,加上牙齿脱落松动,只能吃一些流食软饭,大便秘结,还老感觉腹部发胀,有时烧心泛酸,夜睡不宁,每晚小便4次~5次,平常畏寒怕冷。根据患者症状及查体,西医诊断为血管性痴呆、脑梗塞、糖尿病,中医诊断为气血亏虚型眩晕。
马云枝教授指出,老年人一旦出现头蒙昏沉、头重脚轻的眩晕感,一定要重视起来,因为这是血管性痴呆前期的表现,治疗不及时的话,很可能引发更加危险的情况。
调好脾胃肺肝肾,巧治老年人头重脚轻
该患者患糖尿病多年,加上牙齿松动脱落,饮食数量、种类均受到限制,脾胃为后天之本,摄纳不足,再加上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气血生化愈加匮乏,故气血亏虚,五脏互为影响,脾虚则心肝肺肾均虚。
同时,脾气运化不足则水湿易凝聚成痰,痰扰清窍及脑府失养,则出现头蒙昏沉、头重脚轻、健忘乏力之感;脾胃受损,运化受损,则见胃胀纳差;肺气、肾阳不足,则见畏寒怕冷;胃不和则卧不安,加之心神失养,故见夜睡不宁;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见双腿无力,行走不稳,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则见听力下降,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能濡养双目,则视物模糊;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两者表里相合,肾脏亏虚,肾气不足,蒸化、固摄功能失司,则见小便频数。
马云枝教授表示,对于这种病症的治疗要以补益气血、滋肾填髓为主,具体方药如下:*参15克、麸炒白术15克、生地*15克、巴戟天15克、山茱萸15克、石斛10克、*芪15克、炙甘草3克、肉苁蓉10克、附子6克、五味子8克、肉桂3克、茯苓15克、麦冬12克、石菖蒲15克、远志15克、薄荷10克、胆南星10克。
该方中*参补益脾胃、生化气血,为君药;白术为臣药,助*参补益中气;脾虚易生湿,茯苓可渗湿,助*参、白术健脾益气;生地*滋补阴血;巴戟天温补阳气,石斛、麦冬助生地*滋阴之功效,肉苁蓉、山茱萸助巴戟天以补阳,阳虚生寒,予以附子、肉桂温阳散寒;阴虚伤津,以五味子敛阴生津;痰阻经气,以远志、石菖蒲开窍化痰,交通心神;薄荷疏利气机,清利头目;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共奏补益气血、滋肾填髓之功。
李大爷按方服药,仅服用了2周,头重脚轻感就有所减弱。
马云枝教授表示,血管性痴呆是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塞等基础疾病上发生的血管改变,它没有肢体偏瘫、头晕头痛等症状,多以头蒙昏沉、头重脚轻、行走不稳、耳鸣耳聋、健忘乏力为主要表现。老年人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预防病情加重。
版权声明
◆本文为大河新健康融媒体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大河健康报
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呵护
专业|专注|大爱|责任
统筹:于素文
编辑:刘广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