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眩晕规范化诊疗及老年防跌倒分论坛在分会场一成功召开,多位专家就前庭综合征、前庭外周疾病、前庭眼动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头晕/眩晕量表、后循环闭塞性病变的脑血流储备及认知衰弱和跌倒等内容开展授课及讨论,现将主要报告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环节
主持人:左起周立春教授、赵性泉教授戚晓昆:
前庭综合征最新实用分类与解析
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戚晓昆教授在报告中主要围绕头晕、眩晕之前庭综合征、前庭综合征的分类诊断治疗、前庭综合征的影像诊断评估、前庭综合征病例影像诊断分享四个方面对前庭综合征进行讲解。通过分享临床病例,理论结合实践深度解析前庭综合征(VS)的定义、分类诊断治疗及相关疾病。戚晓昆教授从发作期治疗、发作间期治疗、中医治疗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前庭综合征的治疗,发作期的治疗原则是针对眩晕、呕吐等前庭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发作间期用药可参照相关疾病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应遵循急则治标缓而治本的原则。
马鑫:
前庭外周疾病进展
医院马鑫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不同年龄头晕疾病谱,分别从BPPV、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前庭性偏头痛几个方面讲解前庭外周疾病。通过对BPPV分级诊断治疗、梅尼埃病病理特征、梅尼埃病与前庭性偏头痛的鉴别、梅尼埃病共病偏头痛、梅尼埃病治疗、前庭神经炎命名及预后、前庭神经炎与PPPD,偏头痛/梅尼埃病治疗难点,耳源性眩晕等内容的讲解使与会医师更加了解前庭外周疾病进展。马鑫强调在头晕眩晕的诊断中,共病观念非常重要,应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对疾病的认知、依从性及药物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个体化治疗,这些医生一生都需学习。
樊春秋:
前庭眼动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
医院樊春秋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眼动主要功能是获得清晰视力,眼动功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①稳定固视,保持影像固定在视网膜上;②转移固视,视线重新定位一个新的目标靶点。眼动主要机制包括前庭介导眼动反射机制和视觉介导眼动反射机制,前庭-眼动反射分为半规管介导的前庭-眼动反射及耳石器介导的前庭-眼动反射两大类。樊春秋教授分别从平稳跟踪试验、扫视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凝视试验四个方面讲解视觉介导眼动反射,深度解析前庭眼动异常的病理生理机制。
第二环节
主持人:左起高伟教授、樊双义教授
鞠奕:
头晕/眩晕量表介绍
医院鞠奕教授在报告中主要围绕眩晕症状评估、眩晕患者残障或生活质量的评估、眩晕综合评估量表、眩晕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评估、头晕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前庭疾病诊断量表六个方面详细讲解了常用的头晕眩晕评估诊断量表。头晕/眩晕量表可以将经验的主观描述变为定量描述,可对不同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客观定量评估,利于不同患者,眩晕医疗中心或不同研究间的客观比较,指导临床决策。单一量表无法描述眩晕疾病的全面内容,需要了解常用眩晕量表的性能和结构,恰当的选择眩晕量表或问卷。选择量表时,应注意各量表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信度和效度,结合患者人群和研究目标,选取适当的量表。
邱峰:
后循环闭塞性病变的脑血流储备
医院邱峰教授在报告中主要讲解VA闭塞性病变(VAOD)和BA闭塞性病变(BAOD),通过结合典型病例的分享,指导与会医师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邱峰教授详细介绍侧支循环评估方法(结构学评估和功能学评估),VAOD血流代偿途径,V0OD、V4OD血流代偿能力,BAOD血流代偿能力等,分享BAOD侧支代偿口诀:侧支代偿路三条,前-后交通最重要,P卡-S卡小脑代,中-后软膜补充到。针对后循环闭塞性病变的脑血流储备,邱峰教授分享诊治经验:侧支评估很重要,血管造影金指标,血管超声加影像,缺血诊治必提高。
李淑娟:
认知衰弱和跌倒
首都医科医院李淑娟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跌倒发生率高,产生后果严重。跌倒的内在危险因素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药物因素、心理因素,外在危险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衰弱是老年不良结局的一大危险因素,衰弱评估目前无金标准,有三种评价体系,对其诊治要注意合理用药:药物与跌倒的风险相关,最大风险的药物是精神药物和多重用药。不要随意乱用药,更要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对于药的副作用心中有数。服用安眠药、降压药等药物的老年人应注意,用药后动作宜缓慢,以预防跌倒的发生。李淑娟教授强调医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以服务患者为核心,以患者规范化管理为重点。
合影留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