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名美国网友在脸书发文声称“在中餐馆吃饭发现蛆”,引发轩然大波。
这名叫Stewart的网友在帖文中说:“长城中餐馆餐桌上的餐纸盒里有蛆,令人反胃,我们再也不会到这家餐厅吃饭了,我正在跟卫生局联系”。
网友帖子截图。
卫生局隔天到餐馆检查,结果发现餐纸盒内的“蛆”,只是餐纸棉絮。
据悉,这家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可可摩市的长城自助中餐馆(GreatWallBuffet)已经营超过20年。此番被抹黑后,餐馆生意大受影响。
目前污蔑中餐馆的贴子已经删除,但中餐馆的代表律师说,为保护商誉,决定不再纵容类似恶行,已向法院提告,并请求合理赔偿。
这其实不是中餐馆第一次被“抹黑”了,现在海外中餐馆遍地开花,但真正登上“大雅之堂”的却是凤毛麟角。在很多人眼中,中餐馆依然被贴着低端、不干净、不卫生的标签,由于这些刻板印象,中餐馆可没少背黑锅。
环境差、不干净、虐待动物......中餐馆频频被抹黑
年6月,美国芝加哥英格伍尔德区“ChinaCity”中餐馆员工在后院荒地挖了一袋土,准备回家种花用,没想到视频被上传社交媒体,被网友误传成杀狗。视频被疯转9万多次,阅读量超过万,引来了大批谩骂......
中餐馆员工挖的土。(视频截图)
事情发生后,芝加哥市卫生局、警察局到该店检查,证实店铺并未杀狗,而且除了个别食材保存问题等小缺失,并无其他卫生问题,而莫名背上黑锅的“ChinaCity”生意大受影响。
年9月,加拿大一家游戏公司开发的名为“肮脏中餐馆”的游戏引起了全球华人的抗议和抵制,因为游戏内容包括华裔厨师将垃圾煮成食物供给顾客、偷税漏税、残杀动物等,充满对中餐馆的各种误解、抹黑、侮辱。
“肮脏中餐馆”游戏。(视频截图)
舆论压力之下,开发商最终发表声明向华人道歉,并宣布停止发行这款游戏。
年7月,墨尔本一家名为《周日问询报》的媒体刊登了一则新闻,新闻中说一家位于墨尔本唐人街的中餐馆因为用老鼠肉做菜被查封了,文中还有配图,看起来是有鼻子有眼儿。
污蔑中餐馆用老鼠肉的网站截图。
事后,当地警方证实这不过是一则假新闻,报道中不仅没有餐厅具体的名字和地址,配的老鼠肉照片,其实是一种宠物食品的照片。
太油腻、味精多、热量高.......中餐常常被误解
不仅对中餐馆存在着刻板印象,在海外,不少人对中餐也存着各种各样的误解,比如太油腻、盐太重、味精多、易发胖、不健康等等......
年3月,西班牙媒体《机密报》发布了一篇题为“在中餐厅吃饭使人发胖:小心那些高热量菜肴”的报道,一些高热量中餐菜肴被称为“最不推荐的菜”,其中就包括柠檬鸡、糖醋里脊和辣子鸡等。
这不是中餐第一次被黑热量高了,年11月,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在“餐厅经营诀窍”节目中说,中国菜热量高到令人咂舌,堪比垃圾食品。
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节目称中餐热量高。(视频截图)
在这期节目里,主人公柯林斯一家点了中餐外卖,包括两份素春卷、两份紫菜、一只脆皮鸭、一份港式酸甜鸡肉、两份蛋炒饭、两份炸鸡炒面。节目组称,光是这一顿餐就包含卡路里,超过一整天的健康标准。
除了黑中餐热量高,还有人说中餐含盐量太高。年3月,一家英国媒体发文称,英国一个名为“减盐行动”的健康公益组织在分析了多份中餐菜肴之后发现,其含盐量普遍高,不利于身体健康。
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中餐综合征”,年,一名美国医生发表了一篇短文,描述了吃中餐后突然出现的四肢发麻、悸动等症状,猜测是由于中餐里添加了味精所致,这一消息被媒体炒作,“中餐综合征”就诞生了。
之后,人们几乎总是把中餐和味精联系在一起,海外不少中餐馆不得不在门口挂上“NOMSG!”的标志。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味精与“中餐综合征”并无绝对的关联。
为改变刻板印象他们一直在努力
近年来,虽然中餐在世界各地圈粉无数,但仍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许多中餐厅一直在努力改变这些印象。他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宫保鸡丁”之类的菜品,而是大胆创意,致力于打造新的中餐形象。
加拿大温哥华的中餐馆“食耕记”有一道招牌菜“砂锅原味鸡”,为了追求“原味”,餐馆对鸡的选择非常严苛,专程从中国运来龙岗走地母鸡。餐馆还将鸡和猪蹄融合,用特制酱料小火炖煮,这道“创意新中餐”征服了无数当地食客。
砂锅原味鸡。(视频截图)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家中餐馆里,有一道“创意锅包肉”,因为俄罗斯人不爱吃猪肉,圣彼得堡中餐厅的厨师用鸡肉代替里脊肉做原料,用蜂蜜、番茄酱、*油调制出俄罗斯人喜欢的秘制甜酱勾芡,制成了一道中俄“混血”锅包肉,征服了俄罗斯吃货们的胃。
锅包肉。(视频截图)
还有些中餐馆不仅有高颜值的菜品,还在环境和用餐体验上下足了功夫,当下伦敦非常潮流的中国餐馆ChineseLaundry的创办人任女士说,餐馆食材的挑选、菜色的设置、餐厅的设计和装修,都是自己亲自做,学产品设计专业的她,还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和美学知识运用到了餐厅建设中。
海外中餐馆或推出创意菜品,或创新经营模式,或融合中西方烹饪技巧,高颜值的菜品、有情调的环境、新鲜的用餐体验,各类新派中餐创意十足,形成了一批新兴创意品牌。
中国美食走向海外,往往是“走出去易,走进去难”。
受限于不同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美食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努力寻求共鸣和认可,只有创新传播方式,才能打破刻板印象,使中国美食文化真正“走出去”。
来源:美国《世界日报》、美国《侨报》、西班牙欧浪网、西班牙《欧华报》、法国《欧洲时报》、英国《华闻周刊》、澳洲网、华人世界、梨视频等
作者:吴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