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眩晕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江苏省南京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
TUhjnbcbe - 2023/8/4 20:22:0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除却先秦不论,中国古代社会有三大转折。这转折的起点分别为魏晋、中唐、明中叶。社会转折的变化,也鲜明地表现在整个意识形态上,包括文艺领域和美的理想。。

就敦煌壁画来说,由中唐开始的这一转折也是很明白的。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更多是渲染“经变”;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它们几乎占据了整个墙壁。到晚唐五代,这一点更为突出;“经变”种类增多,神像(人物)却愈发变少。色彩俗艳,由华贵而趋富丽,装饰风味日益浓厚。初盛唐圆润中带遒劲的线条、旋律,到这时变得纤纤秀柔,有时甚至有点草率了。

菩萨(神)小了,供养人(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它们一如当时的上层贵族,盛装华服,并各按现实的尊卑长幼,顺序排列。如果说,以前还是人间的神化,那么现在凸出来的已是现实的人间——不过只是人间的上层罢了。很明白,人的现实生活这时显然比那些千篇一律、尽管华贵毕竟单调的“净土变”、“说法图”和幻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对人们更富有吸引力,更感到有兴味。壁画开始真正走向现实:欢歌在今日,人世即天堂。

试看晚唐五代敦煌壁画中的《张议潮统*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它们本是现实生活的写真,却涂抹在供养佛的庙堂石窟里,并且占有那么显赫的位置和面积。在中原,吴道子让位于周昉、张萱,专门的人物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在陆续出现。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它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兴味的加浓,使壁画中的所谓“生活小景”在这一时期也愈发增多,虽然其中有些是为了配合佛教经文,许多却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它们表现了对真正的现实世俗生活的同一意兴。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在于: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哲学与艺术恰好并行。本来,从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到南朝佛学的形神之争,佛教以其细致思辨来俘虏门阀贵族这个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级,使他们愈钻愈深,乐而忘返。哲理的思辨竟在宗教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魏晋以来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之中。也因为这样,在信仰中仍然保持了一定的理性思辨,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的梵天、湿婆之类极端神秘恐怖的观念和信仰。

印度传来的反理性的迷狂故事,在现实生活稍有改变后就退出历史和艺术舞台。更进一步,在理论上终于出现了要求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的禅宗。这样,结论自然就是,并不需要一种什么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将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将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切,当然又是以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为现实基础的。

可见,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作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是不行的,重要的是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从天上人间的强烈对照到它们之间的接近和谐,到完全合为一一体;由接受和发展宗教艺术到它的逐渐消亡,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复杂的过程,但艺术思潮和美的理想这种发展变化却完全是合乎规律性的。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经变:据佛经故事所做的绘画、雕刻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转折的变化会体现在社会的整个意识形态上,如就敦煌壁画而言,人物成为次要,着急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是中唐开始的社会转折变化之一。

B.晚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菩萨形象和供养的人的形象的大小有了很大变化,这说明佛教以前展现的是人间的神化,现在展现的是人间的上层。

C.中唐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的世俗场景,他们侵入了之前的佛国圣地,这表明宗教艺术已最终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人们对现实生活审美兴味的加浓,使禅宗压倒了其他佛教宗派,使壁画中所谓的“生活小景”愈发增多,它们纯是与宗教无关的独立场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敦煌壁画中神像逐渐变小变少、经变种类增多等变化阐述人们对宗教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变化,并得出人们越来越看重现实生活的结论。

B.作者以《张议潮统*出行图》为例,是为了说明世俗场景大规模的侵入了敦煌的佛国圣地。

C.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中保持着一定的理性思辨,所以中国永远没有产生像印度教中的湿婆等极端神秘恐慌的观念和信仰。

D.作者以壁画的变化、禅宗的出现,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中唐以来的社会转折变化,最后阐述对中国佛教艺术应当作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唐时的敦煌壁画比较注重渲染“经变”,到了晚唐五代时期,“经变”的种类增多,壁画装饰风味变浓,色彩变得俗艳。

B.敦煌壁画在中唐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形象在此时消失,绘画手法也由初盛唐的圆润中带着遒劲变为纤秀甚至有点草率。

C.佛教的细致思辨使得当时中国文化的代表阶层门阀贵族越来越深地钻研佛教,哲理的思辨在宗教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

D.中国社会由中古进入近古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动影响了人们对佛教的态度,使得宗教迷狂在中国逐渐走向衰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朝圣

吕冠霖

你坐着火车,那掉了一层漆的车,在保养的极差的路上颠簸了十个小时,来到没有终点的终点。

你拿着旧式公文包,戴了一个草帽,孑然环顾,满目茫然。几个青年从你身边路过,令你恶心的说唱。你站在满是棒冰纸和甘蔗屑子的停车场上想,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你身上被落山之前的太阳照得冒汗。你走出车站,对面只有一家小客栈,那是带一层楼的木板铺面,在楼上走动楼板便格吱直响,更要命的是那乌黑油亮的枕席。闷热的空气里,洗澡却只能等到天黑,在那窄小潮湿的天井里,用古老的脸盆奏古老的歌。

算了吧。你终于决定放弃,遂远走寻觅一家能容身的旅店。

你终于在老街上找到一家旅店,你不挑剔,毕竟这还算干净。搁下沉重的行李,洗一洗满身的尘土,你并不疲倦,但也能入睡。

闭上眼的你看到了分裂的天空,你是克里斯塔.沃尔夫吗?还是玛格丽特?但你只是你自己。你看到床头灯的灯罩上被留下了一行字:这里有世界末日的真实感。

你是逃着出来的。探测灯里你无处隐身,庞大的怪物从你身边过去时,你产生了恐惧。你曾认为你是个英雄,但你不是。

你说:你记得对死亡的惧怕从儿时起,那时怕死远超过今天,有一点小病便生怕是不治之症,一有病痛就胡思乱想,惊慌得不行,如今已经历过诸多病痛乃至于灭顶之灾,还活在这世上纯属侥幸。

你又说,生命本来就是个奇迹,一个有知觉的肉体能感受到生命的痛苦不就够了?还寻求甚么?

你想起了幼年的你。想起了泛*的封火墙,与丝丝缕缕的哀愁。

从小你就目睹了太多生命的终结。直到今日,你也很难对什么事物感到欢欣,哪怕是假装的。你再清楚不过生命自有终结,终结时恐惧也同时消失,但这恐惧倒恰恰是生命的体现。

你处于一片空虚中,不知哪里是更高的存在。又飞鸟和浮云一闪而过,涟漪依旧锋利,月光陡然寒彻。*哭狼嚎中,你却奇迹般的得到了隐约的欢宣口。

你倦了。梦里来自东柏林的《悲怆》让你明白一纸文书的重量,那是生命的天平所不能称量的。

……

我来自朔方。我的肌肤浸透了凛冽的风雪。我拿着诗歌与灯光,去往蓝色的海洋。我的眼镜已经锈蚀,一如我的目光。

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有青年对我说崇敬的话语,有人指摘我为危险分子。我笑了,我又不是卡夫卡。

我只是把我的感受、经验、梦和回忆和幻想、思考、臆测、预感、直觉凡此种种,诉诸语言口,给以音响与节奏,同活人的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现实与历史,时间与空间,观念与意识都消融到语言实现的过程中,留下语言制造的迷幻。

我想用人身的自由换得书写的自由。镜片闪烁,指着我该去的方向。

我坐的是急切的快车,车上弥漫着巧克力与香肠的气息,这气息让我眩晕。

革命的艺术和艺术的革命都早已被人玩过,我再玩也玩不出什么新鲜,时代与人心就像一面展开的破旗。我感觉自己也没有形骸,没有分量,正在嘲弄与自嘲中随风消溶。

我和身边的老者搭起了话。他原来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他说,音乐于他是死前的挣扎。听说他谱了第一步作曲法,也把自己的一生谱写成了哀乐。

我像不像一个疯子?

一点不像。

你说像什么?

我不知道.

那么,就是个流浪汉。

流浪汉也不坏。

流浪汉倒多半是好人。

那一本正经的才往往是疯子。

我看到他手里翻阅着布列松故意拍歪的照片,他看着我。

同样的宿命,但我们不一定是一路人。

然而生命或许就是这样,我们走不同的路,还是通往一致的终点。

终点没有终点,我依旧执拗的认为。

“你说,历史会终结吗?”他突然问。

“我不信福山的*话。”我不屑。

他笑得像个孩子。白发颤动着,顾左右而言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在新雨中穿行到死亡驿站”他突然说出一句颇为费解的疯话。

我无力思考。愿世间的疯话都只是疯话。

“我随手抽了把单刀,走了趟雪花掩月。”我有一搭没一搭的回道。

“无声的月夜,只有鸽子簌簌地飞起。”他说。

那只鸽子叫什么?

我突然哭了。

……

你看到新闻上的血,恶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你痛恨你的懦弱。

你周围黑漆漆的,活像个地狱。但你转念一想,再黑暗的地狱总比光明的屠宰场强。

你说你不愿作无谓的牺牲。笑话,你只是想活命。

你说,人不是狗。

你又说,人同狗也没什么两样,只不过稍许多点儿聪明。

……

我难以忍受车上播放的圆舞曲。

让自己痛苦的目的不过是让自己心安。我生,别人死。于我这个有道德洁癖的人而言就是滔天罪恶。

我知道我将以痛苦的形式度过余生,但这难道不是我渴望的自由?自由可以呈现为痛苦和忧伤,要不被痛苦和忧伤压倒的话,哪怕沉浸在痛苦和忧伤中,又能加以观照,那么痛苦和忧伤也是自由的。因为我需要自由的痛苦和自由的忧伤,所以生命也还值得活。

我习惯的看一看表。

四点零八分!我被吓得战栗。这时,远处传来钟声,但钟似乎敲得迟了些。

我问了问周边的人,车已经到了巴黎。

有人激动,有人痛苦,有人无语,有人悲怆。

钟声不来自圣母院。

这只是巴黎。

……

“怎么样?”

“不怎么样。”

“不怎么样是怎么样?”

“不怎么样就是不怎么样。”

总之,就是这样。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在写“你”的故事时,巧妙运用了插叙手法,使相关故事的来龙去脉逐渐清晰,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B.小说善于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如对“我”和“他”的表现,既有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也有两人间的对话。

C.“你处于一片空虚中”,这一句话充分体现了“你”因极其疲倦、缺乏睡眠而产生的虚幻无助的特殊心理。

D.小说长短句、整散句结合,语言时而急促、时而舒缓,并在多处进行适当的留白,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说以“你”“我”为主人公,这有什么好处?(6分)

6.作者在其另一作品《阳关以西》中写道:“所谓朝圣,就是在苦难中剖析自己,觅得笼罩在对自由的渴求之下的心灵处境。”请结合作品,解释小说的标题“朝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大学生最为满意的分别是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学校校风等6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考试评分规则、运动场地与体育设施等方面满意度高;高职学生对重视育人、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实习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满意度高。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学生的高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策的重视以及*策效力的显现。

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努力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满意度是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的。而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支持、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部门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不高,说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

(摘编自《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材料二: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群体人生态度积极,乐于奉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大多数大学生有坚定的*治立场和正确的*治观念,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具有强烈的道德意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对有关思想理论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如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

大学生的思想*治状况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在道德观方面,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担忧的大学生中82.5%是因为社会上借此讹人的事件很多。在准确把握各类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多方联动,帮助改善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储备并充分发挥环境化人的正能量,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无疑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治素质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年度大学生思想*治状况调查分析》)

材料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变化迅猛、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多心理问题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学生犯罪率逐步增加等不良现象,都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很多矛盾冲突都会出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寻找平衡点,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综合性高素质全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会日益壮大,为社会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陈琳娜《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分析》)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图表显示,本科生对国家的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实施最为满意,对学校的课程教学情况最不满意。

B.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内容没有交集,本科生满意的是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等,高职生则满意重视育人等。

C.图表显示,本科生满意度最低的十个方面里,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方面较多。

D.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治状况总体比较健康,态度积极,乐于奉献,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另外,国家*策对提升满意度的效力也十分明显。

B.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创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等期盼过高,会适得其反。

C.在社会、学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如此,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要。

D.当代社会变化极快,竞争激烈,给正在向成人转变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严重。

9.针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和社会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拴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想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

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翰林缺学士,章惇①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邱事,其辞及雍②。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朕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B.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C.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D.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B.居丧,守孝。古代尊亲死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活动,表示哀悼。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D.故事有多种含义,可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5分)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蓟中①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②。

岂无安边书③,诸将④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⑤,归来独闭门。

①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大兴西南。②翻;同“反”,反叛。③安边书:安定边疆的策略。④诸将:指安禄山等人。⑤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事家。吴起,战国时卫国人,曾任魏国将*,大败秦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策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B.第三、四句“边城何萧条,白日*云昏”,由远及近地描绘了诗人登上塞垣时所见的“萧条”景象。一个“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C.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一到”“每愁”两个词对举,突显边患的程度之深和时间延续之久。

D.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抨击,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信心。

15.全诗最后一联写到“惆帐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惆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阿房宫栋柱之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3)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懒”一“迟”,遥相呼应,刻画女子梳妆的情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金芽”。我端着杯子细细端详,金*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色。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省南京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