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眩晕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唐代药王孙真人所述的十三鬼穴,你知道几个
TUhjnbcbe - 2023/5/23 22:18:00

很多学过针灸的朋友都知道“十三*穴,不过对这些穴位的了解也仅限于表面,深层次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主要是因为虽然很多人都听过“孙真人十三*穴歌”,但是历代文献有关“十三*穴”的系统介绍相对比较少。

十三*穴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一以贯之,表明针灸的起源与巫术的某种联系。上古先民从一开始就把疾病与*魅邪气相联系,尤其一些神志疾患,认为是*气缠身,于是利用祈祷、画符、咒语等幻术以驱除*邪,而十三*穴以针灸不同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显然是巫、医分离的历史性进步,只是名字上仍未脱离巫的印记。

实际上,所谓的十三*穴,主要是用于治疗各种精神疾病,或因为某种原因而猝死,或突然胸闷昏厥之类的疾病,对于以上这些情况,都有很好的效果。不要以为这是迷信,十三*穴是古人治疗神志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些经典的妙穴,这些穴位的背后也有很多的学问。

十三*穴出自唐代大医孙思邈(公元—年)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第五》,其云:“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宫起,次针*信,便至*垒,又至*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

十三*穴之一:*宫—人中穴

人中穴又称水沟穴,位于人的鼻唇沟正中上1/3与中1/3的交界处,为“醒脑开窍”的重要穴位,针刺或用指甲以及其他尖锐物品刺激该穴位,可用于治疗中暑、中风、昏迷、晕厥等急性病症,故“人中穴”又被誉为“急救穴”。

十三*穴之二:*信—少商穴

少商穴是人体肺经最末的一个穴,属手太阴肺经。少商穴有泻热开窍、回阳急救、利咽的作用,也是急救穴之一。

少商乃肺经井穴,井主心下满,急刺井穴,主治邪热迫肺扰心、痰热惊风、谵语狂乱者,故取少商穴点刺出血,确有清泻肺热、清心除烦、开窍安神之功。

《针灸大成》中认为,少商穴,又名“*哭穴”,灸少商的时候*邪会哭着散去,邪气消失,阳气恢复。

少商也可用于治疗经络阻塞,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的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等神志病。

十三*穴之三:*垒—隐白穴

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隐白穴是我们身上有名的止血大穴,它和女性的经血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隐白穴:隐,就是隐藏,让别人看不见的意思;白,就是干净洁白。那么,我们可以说,隐白穴就是护住女性宝贵的血液,还一个健康的自己。

十三*穴之四:*心—太渊穴

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也可以理解为“源穴”。“太”的含义是大到了极致,“渊”的含义是深渊,是很深的水塘。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渊就是天池,是昆仑河居于天空的源头。

太渊位置深陷,而且会把所经此穴的水液散化为凉性的水湿,此处的气血旺盛,以维持生命活动。有“肺朝百脉、脉会太渊”之说,肺主气、主呼吸,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基础,此处穴位开于寅,是最先得气的穴位,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三*穴之五:*路—申脉穴

申脉穴是阳中至阳,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

艾灸申脉穴缓解治疗失眠、头痛、眩晕、腰腿痛、足踝关节痛等。经常艾灸申脉穴还可以治疗祛寒症、增进耐性。

十三*穴之六:*枕—风府穴

风府穴,名*枕。《说文·木部》云:“枕,卧所荐首者。”即睡卧时举荐于头之物谓枕。风府穴恰位于项部后发际直上一寸,即枕骨外隆突两斜方肌间凹陷处。

风最喜欢侵袭头部,引起的第一病症就是头痛。可能大家不知道,头痛也是分很多种的,有两侧头痛,是胆经堵塞引起的;有前额疼痛,那是胃经引起的。而风府穴治疗的就是后脑勺头痛。

用西医的说法,就是按揉风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也就是大脑的血液供应,按摩完之后会觉得头脑特别清醒,不再晕晕沉沉的。

十三*穴之七:*床—颊车穴

颊车,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出足阳明胃经。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

颊车穴是足阳明胃经在面部的腧穴,从中医角度,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的精气充足则牙齿坚固润泽,而肾的精气则需要胃气后天之本源源不断的补充,足阳明胃经乃多气多血之经,主承载气血物质如器物托举一般上输于面。颊车穴主要用于治疗局部的口角歪斜,牙痛,颊肿等。临床常用语治疗面瘫等。

十三*穴之八:*市—承浆穴

承浆穴,名*市。《说文·市部》曰:“市,买卖所之也。”即买卖所达之处为市。本义是集市,引申为聚集、汇聚义。

承泣穴为足阳明经左右交叉及任脉之会,故并治口暇牙风,半身不遂等症。穴虽浅小,因居交通要隘,故亦在重要穴位之列。

承浆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承浆穴近于口,该穴有镇静镇痛作用。颈项痛为病在阳,针刺该穴为病在阳取之阴之意,故可治疗口及临近部位的病症。

十三*穴之九:*窟—劳宫穴

劳宫穴: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劳宫穴五行属火。功用清心泄热,开窍醒神,极擅长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以及惊厥等。其穴亦属十三*穴,名为“*窟”。

经常按压手心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长期坚持还可使心火下降。高血压患者会因生气、暴怒或激动使血压急剧上升,此时按压劳宫穴,突然升高的血压可得到缓解。

十三*穴之十:*堂—上星穴

上星穴为督脉经穴,别名*堂穴,明堂穴,神堂穴。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缓慢上蒸升,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大部分由本穴外散头之各部,小部分吸热后循督脉上行。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中医认为,刺激上星穴能够降浊升清,缓解目眩、目赤痛、角膜炎、近视、前额神经痛等疾患,尤其对于缓解脑疲劳及头痛有着不错的效果。所以,一旦因为用脑过度而感到头晕目眩、头脑昏沉的时候,可以通过刺激上星穴来调理,达到缓解脑疲劳的作用。

十三*穴之十一:*藏—阴下缝(女:玉门头)

男为阴下缝,女为玉门头,名*藏。《说文·艸部》云:“藏,匿也。”匿者,隐藏、隐蔽之义。顾名思义,属人体私处的隐蔽部位。

据李磊《针灸歌赋选读》注解:“男为阴下缝,在阴茎根部与阴囊相交处正中;女为玉门头,在女性外生殖器部阴蒂头上。”显然不是会阴穴。

十三*穴之十二:*臣—曲池穴

曲池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出自《灵枢·本输》。别名阳泽、*臣、*腿,有清热解表、疏经通络的作用。曲池穴对人体的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曲池穴的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解*、祛风通络、开通肺气”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曲池穴对冠心病、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并可减缓心率,急性脑血管意外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及脑血流图发现,针刺曲池等穴,可使脑血流量增加。

十三*穴之十三:*封—海泉穴

海泉为经外奇穴;单穴,可针,局部或整个舌头痛胀,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禁用。

孙思邈《千金要方》引文中明确了此穴的位置与操作:“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名*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如此操作法实属罕见,乃“活人之术”,闭证、厥证属阳盛实热危在旦夕者,海泉穴担当此任。

正如“十三*穴歌”最后所言:“此是先师真妙诀,猖狂恶*走无踪。”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代药王孙真人所述的十三鬼穴,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