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眩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附子汤高血压眩晕,失眠,阳虚发热证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里好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
14高血压眩晕——蒲甫周医案

陈某,女,48岁,年3月4日初诊。年起经常有头晕,血压不稳定,波动在5.3~18.7/16.0~1.0千帕(90~/10~90毫米汞柱)。心慌,虚烦懊恼,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腰部酸痛,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多梦,小便频而短,大便正常,医院检查为: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沉迟,舌质正常,舌根苔薄*腻,血压.4/13.1千帕(/98毫米汞柱),病由阳虚湿盛,治宜温阳利湿。处方:*参6克,生白术6克,茯苓6克,白芍6克,川熟附子(打)4.5克,桑寄生9克,狗脊(炮)9克,杜仲9克,龙骨(打)9克,牡蛎(打)1克。

4月6日复诊:服药后腰已不痛,上午头晕已微,下午尚晕,晚间少腹隐痛,脉沉细迟,舌黯红无苔,虽阳虚湿盛,阴亦不足,治以阴阳兼顾,温阳益阴法。处方:*参6克,连皮茯苓9克,白芍9克,川熟附子(先煎)18克,龙骨(打)9克,牡蛎(打)1克,熟地*6克,桑寄生9克,狗脊9克,杜仲9克,川棟子(炮)4.5克。5剂。

4月14日三诊:服药后头晕又减,虚烦懊恼,脐下腹痛俱见好转,纳谷尚可,睡眠不佳,血压15.7/10.4千帕(/78毫米汞柱),脉弦缓,舌正常无苔,病势已减,仍宜温阳益阴。

处方:*参6克,生白术6克,连皮茯苓9克,白芍6克,川熟附子(先煎)4.5克,熟地*8克,龙骨9克,牡蛎1克。5剂。

6月11日四诊:服上药后头晕心烦未作,血压稳定而正常,最近胸膺憋闷不舒,睡眠欠佳,有时因憋气而惊醒,饮食尚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脉左沉微弦滑,右沉迟,舌质正常无苔,服温阳益阴之剂,头晕心烦虽解,而胸中阳不足,以致湿痰阻滞,心气不宁,治宜调心气,温化痰湿。处方:茯苓6克,法半夏6克,枳实(炒)3克,竹茹3克,远志(炙)3克,九节菖蒲9克,大枣(璧)3枚。5剂(隔日),随访诸证皆愈。(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8)

按:此例高血压,据中医辨证分析,系阳虚湿留,肾虚肝亢之候。命火不足则舌质淡红,脉沉细迟;寒湿泛溢则体胖、四肢发胀沉重倦怠、尿频;肾虚肝亢则腰酸、头晕、眠差、多梦、虚烦懊恼。故治疗时,一方面用附子汤温经扶阳、健脾除湿;一方面用桑寄生,杜仲、龙骨、牡蛎补肾潜阳。服药证减,以后仍以此方进退,服15剂,诸症消失,血压正常。《经方临证集要》

论:本条的虚烦懊恼,不是栀子证,而是干姜甘草证,阳气离根之烦,亡阳之虚烦懊恼,根为中气之虚,四逆汤,附子汤,都是对症之方,脉沉细者,是为依据。

15失眠——闫云科医案

谢某,女,8岁,唐林村人。感冒后不欲食,本属脾胃虚弱,应补之益之,却以为胃中积滞,用盐卤泻之。泻后胃纳有减无增,并出现夜间不寐,迄今已十四日矣。询知胸闷心悸,倦怠畏寒,身重浮肿,四末发冷,食后心下沉闷,大便溏,小便不利,口不干苦。视其舌,淡红无苔。切其脉,沉缓无力。诊其腹,心下痞满,无抵抗。

脉症分析:温病伤阴,伤寒损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伤寒后阳气不足,复经攻下,阳气更虚,致水饮泛滥,凌心则神不安宅而心悸不寐;饮邪弥漫,中州无光,土不制水而水肿便溏。治当温阳健脾,化气利水,阳气旺则阴自消,脾土健则水自落。调兵遣将,真武汤、附子汤皆可胜任,然本案脉象无力,似更宜附子汤也。拟:附子1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0g*参10g生姜10片二剂

二诊:夜寐可达5小时,小便增多,身重浮肿大减,畏寒亦轻,四肢转温,纳化仍差,脉舌如前。阳气恢复一分,水饮退却一分,今效已昭然,恢复健康,企踵可待。原方三剂。

三诊:夜寐甘甜,纳化几近正常,令服归脾丸以善后。

按:不寐一证,以血虚阴亏、心神失养及痰火扰心为多。阳虚阴盛,水饮不化,致多寐者有之,致不寐者,之前余未尝得见。本案根据畏寒、肢冷、浮肿、小便不利等阳虚水饮不化症状,拟用附子汤温阳气,消阴霾。仅五剂,便阴阳交泰,睡寐甘甜。特志之。《临证实践录》

论:四末发冷,脾胃虚寒,心下沉闷,此是指胃闷。失眠者,胃不降而阳气泄也。少阴猪苓汤,阳泄则废眠卧也。(阴盛则静,阳泄则废眠卧。也就是阴盛则静,阳气离根,则生躁烦)

16阳虚发热证

伊某,男,51岁。素质虚弱,七、八月间患发热不退,自汗如雨,渐至昏沉,舌燥而裂,小便点滴,脉微欲绝。余日:此中州虚寒,阳气外越,故发热汗多,津液外泄,故舌燥裂;小便短少,"乃虚热也,宜用甘温以退大热,病家因症似实热,不肯服用。余日:果系实热,当有烦渴引,非脉可,今口不渴,脉微,汗多,神昏,乃元气欲脱之征。且津液非气不生,膀胱非气不化,万物以土为根,元气以土为宅,急投甘温使中土有权,虚阳内引,诸症可愈,病家始信服,遂以附子汤加*芪、小麦、当归、肉桂,服三剂,汗止热退,舌润便佳,改用十全大补汤去川芎,加附子、牛膝调理全安。(录自《福建中医药》.8)《经方应用》

论:发热不退,自汗如雨,此是汗漏,少阴亡阳之证,所以脉微欲绝,桂枝加附子汤证。

17阳虚发热——杜雨茂医案

胡某,女,8岁。咸阳市窑店公社,大寨大队社员。初诊(年5月0日):两年前,曾于产后患发热3月余未退,后经服中药治愈,一直未发。近因夏收及家务过劳而前病又作,在当地治疗十几天,效不显。现自感全身发热,面颧时烘热,头昏,身困,四肢无力,气短,语声低沉,精神不振,时觉背脊发凉如风吹,面色苍暗无华,体瘦。脉沉细无力,尺部尤弱,舌淡,苔白薄。体温常在37.5℃至38℃之间。分析此病人原本肾阳不足,加之劳倦过度伤耗中气,肾脾俱亏而相互影响,致虚阳外浮,脾气下陷,阴火亦外浮而出现以上诸证。治宜温阳益气,甘温除热,用附子汤化裁。处方:制附片9克太子参9克*芪30克白术9克炙甘草5克当归1克陈皮9克枸杞子1克生姜3片开水煎服。

二诊(5月4日):服3剂后,发热略减,面颧未再烘热,背寒亦减轻,精神较前好转。脉细稍有力,余如前。守上方加白芍9克。前后共服0余剂,精神渐振,发热退净,背寒亦止,面色转荣润,可参加一般体力劳动。《伤实论释疑与经方实验》

论:劳倦汗多,阳泄而内寒,少阴阳弱,所以面颧烘热,此同面红之理。后背发凉如风吹,此是恶寒,督脉之阳虚。沉细无力,尺部尤甚,此为脏寒失藏也。

18恶寒脚肿眩晕——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四十五岁。初诊: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五日。一周前患感冒。三天来,在清晨起床前,头晕,动则晕更甚,起床后,头不晕,上班工作正常。近二、三个月来,背恶寒,两小腿至脚踝微肿,日暮时较显著。饮食如常。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印。不渴,手足不温,脉沉缓。患者现无显著表证,头晕、脚肿是真武汤证,背恶寒可用附子汤。于是两方合用:炮附子1克、白芍9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生姜10克、*参1服一剂。

二诊:三月二十六日。昨天下午服头煎,今晨不感到有显著的头晕,今晨服了二煎药。其余证脉同前。续予原方一剂。

三诊:三月三十日。服上方两剂后,头晕、脚肿、背恶寒等症均除。昨天下午忽感到少腹痛,似有冷风吹袭少腹的感觉。诊其脉舌同前。乃续服上方两剂。次日,少腹冷痛已除。《伤寒论方运用法》

论:背恶寒,手足不温,脉沉缓,此是脾肾虚寒证。小腿微肿者,阳气虚而水气不行也。

19身痛——刘含堂医案

崔某某,男,48岁,农民。00年9月16日初诊。平素体弱,常有畏寒怕冷、气短等症状。1月来因阴雨连绵,居住房屋低下,水湿浸绕房壁四周,致屋中墙壁、床上被褥均有潮湿感,在此潮湿环境中生活,渐渐出现腰背冷痛,曾医院诊疗,服西药、中药10余日,未见疗效。查其面色?白,身体沉重,倦怠欲卧,畏寒肢冷,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辨证为肾阳虚兼脾气虚,寒湿凝滞于太阳经。治宜温肾健脾益气,散寒逐湿。拟附子汤加味,处方:炮附片15克(先煎),*参10克,茯苓15克,酒白芍10克、白术10克,藿香10克,炒苡米30克,当归1克,羌独活各10克,生姜10克。水煎服。服5剂,腰背冷痛大减,继服6剂,告愈。

论:表里一气,湿寒之地,要消耗人体经阳,久则阳气虚衰而失藏,阴寒内盛而伤人。附子汤温脏寒以藏阳气。

本案典型,农村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湿寒伤人事例。本案如同肾着病理。《经方治病经验录》

带皮茯苓

0恶寒亡阳证——裘沛然医案

陈某,男,61岁。5年11月17日初诊。主诉:3日来恶寒肢冷,周身骨节疼痛,腰部酸重,面色苍白,神志清明,头不痛,口不渴,略有腹痛,溲清便溏,舌苔薄润,脉沉细。此寒邪侵入少阴,阳气不布所致。径用附子汤原方:熟附子块15g,茯苓1g,*参9g,生白术1g,生白芍药1g,剂,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19日二诊,药后恶寒大减,腹痛,骨节疼痛均痊,腰部酸重未减,脉转有力。上方白术改15g,再服剂而愈。

按:本案患者年逾六旬,肾阳先亏,客寒乘虚直犯少阴而致病。患者畏寒身痛,虽似太阳表证,但无头痛、发热之象,而面色苍白、脉沉细、四肢逆冷,则是少阴虚寒证之确据。故裘老径投附子汤方,以温阳散寒。方中熟附子合*参以温壮元阳,白术强腰,茯苓渗湿,白芍药除寒凝痹阻,与附子同用,则相得益彰。二诊时加重白术剂量,因病者腰部酸重,所谓“湿胜则重”。《金匮要略》痹证凡兼“重”症者,多用白术,如治“肾着”腰以下冷痛沉重,用甘姜苓术汤温土以胜湿。金·张元素认为“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湿之圣药"。长期的临床证明,其疗效颇为显著。大师详辩证,遵经方,药简效佳,真乃国之圣手。[王庆其.裘沛然辨治少阴病的经验.中国医药报,,7(3):35-38]《国医大师经方临证实录》

论:像本案恶寒肢冷,周身骨节疼痛,腰部酸重,脉沉细者,就等于是附子汤的提纲证,所以四剂而愈。面色苍白者,此为木枯,虚寒之象。

1虚寒症——合集医案

一,彭某,手足寒,背恶寒,口中淡,身体骨节痛,脉沉微。张耀裕用附子汤三剂治愈。(《函讯》)

二,廖某,怯寒,背腹膝下尤甚,纵在炎夏亦需着厚衣袜,略一露风,即寒甚而肌肤粟起以致战抖,头晕,夜间盗汗,脉微细。曾大犹用附子汤合桂枝汤加牡蛎等味,十剂而愈。(函讯》)《万生友伤寒医案选》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