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否传染 http://m.39.net/pf/a_4722919.html图说:医院为患者检查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83岁的施杞教授“抬头”很多:他是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老校长,也担任过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退休后的他又追随初心,医院骨伤科继续看病人、带学生。近日,上海中医院举行的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课上,施杞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年轻*员,“我从少年时期系着红领巾筑梦中医,中青年时期圆梦中医,到老年了依然追梦中医,为中医奋斗的人生没有终点。”
祖父勉励,做“地道的好中医”
施杞教授祖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古镇,他出生在“七七事变”后的一个月。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其祖父施少秋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而远近闻名。“我目睹祖父用中医药救死扶伤,治愈一个又一个疑难重症,我心中油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也要做一名中医。”
年秋,施杞随父母迁居上海,饱受父母失业、物价飞涨的痛苦。年5月27日,还是学生的他亲眼见证了上海解放。两年后,他进入初中学习,系上了红领巾,后又加入了共青团。真正迎来命运转变的是年的夏天。当时,学习勤奋的施杞收到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从此正式进入中医大门,实现了童年的心愿。他至今犹记得,80岁高龄的祖父勉励他要做一个“地道的好中医”。
年7月,施杞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医院骨伤科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他先后拜著名石氏伤科大师石筱山、石幼山为师,成为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
入室石门,拓展学术思想
半个多世纪以来,得石氏真传的施杞带领团队通过收集整理医案、制定规范标准、促进推广应用等工作,传承和发扬了石氏伤科“局部与整体统一、外伤与内伤统一、筋骨调衡扶正祛邪”的学术精髓,在传承的过程中施杞教授与时俱进,结合当前骨科疾病谱向慢性、退变性转变的特点,开创性地提出构建“中医骨内科学”,即以外伤内损为研究对象,以自然退变(慢性筋骨病)为研究重点,以非手术治疗为手段,以“大中医”为底蕴的多学科结合,创立集合预防、治疗、康复、养生、保健的“五位一体”的创新型模式。同时,针对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和颈性眩晕,施杞带领团队建立了“整颈三步九法”和“十二字养生功”等手法导引操作规范并推广应用。
图说:早年的施杞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很少有人知道,施杞还有过西医进修的经历。上世纪70年代,医院医院神经外科各进修了一年。向西医学习的经历让他对“做个地道的好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衷中参西,中西医结合,才能不断开创中医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中医要取得进步和突破,做科研求创新也必不可少。
于是,施杞带领团队走上了科研之路:研究慢性硬膜下颅内血肿、骶管封闭加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一系列成医院骨伤科的综合服务能力,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
多次转型,奋斗没有终点
年,施杞从医20周年之际,被任命为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分管全市卫生系统中医、中西医结合及科研和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全市医学科研和中医事业发展,最终实现全市各区县都有独立建制的中医医疗机构,并通过改革机制建成了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时隔9年,施杞又迎来了一份“新工作”,他被任命为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毕业近30年后重回母校的他感慨万千。在*委领导下,学校确定了“创建全国一流,世界著名大学”的奋斗目标,最令他兴奋的是,年,学校成为全国首医院校。“年11月,我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历史使命完成,但我深深感到作为中医人在奋斗路上仅仅是用另一种形式记录了又一个分号,而这条路很漫长,永远没有句号。”
图说:施杞与恩师石筱山纪念铜像合影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年,到退休之年的施杞“到站不下岗”,医院,转型成了扶持年轻人成长的“养路工”。他带研究生和徒弟成立了工作室,全面系统地总结先师石筱山先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在临床推广运用,还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支持下成立脊柱病研究所。今年,由施杞教授主编的《中医骨内科学》历时三年后出版,全书达万字,填补了我国中医在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
“我常常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祖国瑰宝中医药学、中医骨伤科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普及应用?”施杞教授说,要让更多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免于开刀之苦,中医骨内科学大有作为,他坚信通过一代代中医人的努力,可以为更多患者带来福祉。
新民晚报记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