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传统的过年习俗主要以接神、祭神、祭祖和除旧布新、迎新纳福、祈求丰收为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原平的年实际从腊月初开始,一直到二月二过后才算结束。
原平传统的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备年阶段,从腊月开始直至腊月三十。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为过年做各种准备。
第二阶段是全天候祭祀阶段,时间是从正月初一开始至初五,这一阶段家人不出门,不劳动,旺火不拆,祭祀不断。要一日三响炮、三上香。
第三阶段为社会交流阶段,时间从正月初六到正月十六。这一阶段闺女要回娘家,亲戚间要互相走动拜年,农家也可从事一些轻微的劳作。至于祭祀,只是在重要节点进行。特别是元宵节,把传统的年庆祝交流活动推向了高潮。
第四阶段从正月十七开始,到二月二结束。主要内容是对神灵进行最后的祭祀,祭祀节日有小添仓、老添仓和二月二。二月二一结束,院内所有神祇前面的灯火、香炉都将撤去,外面所有的庙门都将关闭,一年一度的春节祭祀活动就此结束。
因为整个过年期间既要迎接、祭祀神祇,盼望神祇保佑赐福,又要让自己在新年之际得到一个好的征兆。因此人们在整个过年阶段都显得格外虔诚,格外谨慎,格外文明。
下锅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农家宰猪杀羊后都舍不得食用,除了送亲戚和悄悄卖个钱外,要储存到过年时才一起做熟,然后在过年时食用,要仔仔细细吃好长时间呢!原平人将这种过年时集中制作熟肉的过程叫做“下锅”。
每年一进腊月,家人就盼望着下锅日子的到来。临近年关,待灶神爷爷上天之后,各家便迫不及待地把冷贮了一冬的猪羊肉和头蹄下水都从南背阴最冷处取回来。首先为冻肉稍微解冻,分解成各种形状的小块儿,然后再把这些冻肉浸泡在水中让它们慢慢消融。冻肉一旦消融后,便是显示妇女们本事的时候了。她们拿出看家的本事,经过一番切、煮、炒、炖等工序,便把生肉做成了好吃的炸丸子、炖肘子、红烧肉、酥肉、小炒肉、过油肉等美食。这一个过程很费时费力,所有需用的佐料那是相当的花样繁多,都需要一样一样准备齐全,所以七手八脚很是忙碌。至于骨头、猪蹄、下水等副产品,则要进行一番慢火煮炖。这一天,是家人最快乐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人们可以开怀品尝平日难得一见的各种肉食,尽情享受春节前的快乐。
随着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富裕,肉食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食材,吃肉也成了人们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人们什么时候想吃就吃,再不用等到过年才集中食用了。因此,过年“下锅”的习俗也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变成了原平人的一种美好回忆。
做豆腐
做豆腐是农家春节前的又一件大事,过去,农家做豆腐都是在自家的石磨上把豆子磨成浆,然后按传统方法制作的。制作豆腐不仅会将房屋烟熏汽打,而且还会使水渍满地漫淹。因此做豆腐都选择在打扫房屋和糊新窗户前进行。因各家要做好足够整个春节期间食用的豆腐,因此做的数量很大。农家做豆腐的量一般是以“锅”来计算的一一即以做饭的九稍锅为标准。一锅大约可用十斤豆子做成三十斤豆腐。通常人口少的人家做一锅豆腐,而人口多的人家要做两锅甚至三锅。因磨豆腐费工费时,制作豆腐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即便是人手多的人家也要整整忙上一天。而人手少的人家做豆腐时,只能请亲戚或邻居们来帮忙。有的村子已经形成一种习惯,无论你家里人手多少,做豆腐时大家都会去帮忙。到时候,大家一起上手,有的推磨,有的烧火,有的揉浆,有的负责点卤水、伏腐块。整个做豆腐的过程显得十分热闹。豆腐做好后,东家会调一锅热豆腐让大家来品尝。这时,大家边吃边议论,品尝豆腐的过程往往成为邻里交流做豆腐经验的过程、邻里感情交流的过程。
自从城乡生活逐渐走向温饱不愁后,原平乡村里的农民便不再自己做豆腐了,豆腐的制作早已专业化和商品化了,人们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为做豆腐而发愁和忙碌了,但也没感觉现在的人有多么消闲。
就这样,我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远离了那时拥有的乐趣和热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