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他对话时经常答非所问,
这是为啥呢?
都知道有病宜早治,
为何治疗中耳炎一拖再拖呢?
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及治疗上的误区
是造成严重后果的主要祸首。
“烂耳朵”不及时治疗
酿恶果
老李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史20多年,每当耳朵流脓发作时即滴药水,嘿,效果还真不错,用后立竿见影,而且几年未曾发作。
近来家人和朋友发现与他对话时经常答非所问,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原来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了鼓室硬化,听小骨硬化固定,影响了声音的正常传导,导致听力下降,在医生的劝说下老李虽然作了手术,但术后的听力效果还是打了一定的折扣。
在笔者的医学生涯中,经常会发现这种因贻误时机而造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都知道有病宜早治,为何中耳炎例外?
究其原因,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及治疗上的误区是造成上述后果的主要祸首。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中耳粘膜、骨膜或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以耳内长期或间隙性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可引起多种颅内、外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依据病理及临床表现,本病可划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三型。
胆脂瘤型及骨疡型中耳炎极易引起各种并发症,临床上多主张手术治疗。
然而,许多患者因为抱有侥幸心理或惧怕手术等原因,直至发生了面瘫、感音神经性聋、眩晕,甚至脑膜炎、脑脓肿医院接受治疗,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很少引起各种并发症,因此许多医生及患者都认为此型中耳炎仅保守治疗即可,其实,这是个误区。
因为单纯药物治疗难于达到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并且不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鼓室传音结构,长此以往,鼓膜穿孔的存在及鼓室内病灶的潜伏,常使该类患者在抵抗力降低、耳内不慎进水时中耳炎急性发作。
而且,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鼓室硬化的形成而影响听骨链的活动或造成听骨链的损坏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听力。
如果患者选择在这一时期才进行手术,将会给手术带来相当的难度,影响术后听力康复的效果。
因此,无论何种类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应尽早手术治疗,以改善疗效,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以往中耳炎手术后面神经麻痹、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眩晕等并发症的发生确有一定的比例,这是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耳显微外科技术、鼓室成形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鼓室成形术有关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尤其是各种听骨假体的出现,已使现代鼓室成形技术能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重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传音机构、提高听力。
我科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共为1万余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施行了各型鼓室成形手术,绝大部分患者均达到了清除病灶、重建正常或接近正常的中耳传音机制、改善听力的目的,手术后近期并发症与欧美国家近期报道相近。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麻醉技术的进步,手术中患者几乎没有任何痛苦,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也已降低到极低的程度。
那么,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何时接受手术为宜?手术前后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包括单纯型在内的各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确诊后即应当接受手术治疗。
虽然绝大多数的患者均可通过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疗效,但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患者可能会影响术后、尤其是远期的听力康复,所幸的是真正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患者只是少数。
內耳功能不良所致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术后不能提高听力。
通常认为中耳炎静止期,也就是耳流脓停止3个月后手术效果最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少数药物难以控制耳流脓的患者,在强有力的抗生素支持下手术也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患者在手术前应当接受耳科医生的专科检查并进行相关的临床听力学及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变类型、判定预后及确定手术方案。
鼓室成形术后无需特殊处理,通常情况下术后7天拆除切口的缝线,10~14天取出耳道内填塞物,以后只需按照医嘱进行随访、换药即可。
总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应当尽早接受手术治疗,现代鼓室成形技术已能够使得绝大多数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手术痛苦及并发症已降低至极低的程度。
专家介绍:
吴雅琴
上海交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
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参编著作3部。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和疑难病例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擅长耳科学、耳显微外科学和耳内科学,尤其擅长耳科先天性疾病(如耳前瘘管、副耳、外中耳畸形合并外耳道狭窄闭锁等)的诊治,中耳疾病(如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孔、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的外科治疗,听力重建、人工耳蜗植入、中耳肿瘤切除、外耳道肿瘤切除、面神经疾病及耳源性眩晕的显微外科治疗,耳聋、耳源性眩晕、耳鸣等耳内科疾病的综合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三上午
周三下午
殷善开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
上海交通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耳鼻咽喉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睡眠呼吸障碍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兼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青委会主任委员,ClinicalOtolaryngology国际编委、《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中华耳科学杂志》副总编。
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医师分会名医奖,国际耳内科医师协会“杰出贡献奖”,国家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十佳医生,国家名医“国之名医?优秀风范”,上海市住培基地优秀管理者,上海交通大学年教书育人奖(个人奖)及上海交通大学服务管理奖等荣誉称号。
从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耳科疾病的临床与应用研究三十余年,通过对颏舌肌前移术的一系列改进,大大提高了OSAHS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率,降低了手术并发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国际上首次将半规管阻塞技术应用于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及迷路瘘管等多种内耳疾病的治疗,显著提高了手术疗效,降低了手术并发症,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感音神经性聋发病机制及干预新策略的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数十项,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计划子课题,卫生部重大行业基金子课题各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余篇。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