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献中对眩晕证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比较丰富,后人把《内经》的无风不作眩(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包括内风、外风)、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张景岳的“无虚不作眩”(包括脏腑气血阴阳诸虚),即三无不作眩说,归纳为眩晕病机的经典之论,为一纲领性的概括,对临床辨证论治帮助不少,但如果加上虞抟倡导的“血瘀致眩”及陈修园所强调的相火,则比较全面。
眩晕的病因病机,前人虽将之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但临床上则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瘀内阻为常见。病位虽在头颅脑髓,但究其病根,应责之于肝、脾、肾三脏,不外乎虚、实二端。因此,关于证型问题,个人认为,可以分型,但不宜太杂,临床上抓住一两个主型,其他作兼证处理即可。
01
辨证论治
1.肝阳上亢
临床上往往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①肝阳升发太过,故见眩晕、易怒、失眠多梦;肝火偏盛,循经上炎,则兼见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数;火热灼津,则便秘尿赤,舌红苔*。
②肝肾阴亏,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虚亢,则兼见腰膝酸软、健忘、遗精、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③肝阳亢极化风,则可出现眩晕欲仆、泛泛欲呕、头痛如掣、肢麻震颤、语言不利、步履不正等风动之象。此乃中风先兆,应加紧防范,避免中风变证的出现。如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常以眩晕为首发症。
2.气血亏虚
因其髓海空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则发,兼见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或兼心悸失眠、唇甲淡白、失血等症以及舌淡胖嫩、齿印、脉细或虚数等气虚血少的舌脉表现,如低血压、贫血、失血过多患者常见这一类表现。
3.痰瘀内阻
必有痰瘀见症及舌脉见症。舌苔厚浊或腻,脉弦滑者或兼结代者,此为痰阻;舌有瘀斑或舌暗红,脉涩或促、结、代者,此为瘀闭。两者并见,则为痰瘀闭阻。
论治方面,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我常用自拟“石决牡蛎汤”,方用石决明、生牡蛎、白芍、牛膝、钩藤、莲子心、莲须。
若肝火偏盛,可加龙胆草、菊花、*芩、丹皮、木贼等;兼阳明实热便秘者可加大*;肝肾阴亏者可加鳖甲、龟板、首乌、生地、熟地等;若肝阳亢极化风,宜加羚羊角或羚羊角骨、代赭石、生龙骨、珍珠母等;
气血亏虚者以补益气血为主,可用加味八珍汤,方用*参、白术、茯苓、甘草、川芎、当归、熟地、白芍、五爪龙、鸡血藤;
偏于气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偏于血虚者可用当归补血汤加枸杞子、山药等;兼见失血者可加阿胶、白及、炒三七等。兼痰可合用温胆汤,兼瘀可用失笑散,或用豨莶草、三七、丹参等。
02
临床应用
1.内耳眩晕病(梅尼埃病)
笔者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若苔浊、白、厚腻而呕,必加生姜汁或重用生姜20~30g。另外,当其发作时,宜先艾灸百会穴,直接灸最好,壮数多少,可以根据情况而定。用悬灸法亦可。
本院一干部患此病反复发作数年,经用上法治疗而愈,追踪10年未见发作。曾有一妇女,患此病每月发作,医院急诊,但未能根治,后来门诊,余治以温胆汤加减,并教其丈夫为之悬灸百会,嘱其稍见眩晕即用灸法,经过治疗后得愈。
2.前庭神经炎性眩晕
笔者用防眩汤加减治疗。
某空*干部贾某,于30天内晕厥20多次,住院后经中西医治疗,眩晕次数减少,但仍头晕不止,血压偏高。人虽高大,但舌嫩红,苔白,脉弦而尺寸俱弱。西医诊断为前庭炎。
余辨证认为属于虚眩兼有相火,乃仿防眩汤加减:*芪24g,*参18g,茯苓12g,白术12g,川芎9g,天麻9g,枸杞子9g,钩藤12g,白芍9g,生地12g,甘草3g,此方服20多剂后,眩晕消失。
此方在上海经方家曹颖甫先生所著之《金匮发微·血痹虚劳脉证病治》中曾有记载:“精神恍惚,开目则诸物旋转,闭目则略定。世传防眩汤间有特效,录之以为急救之助。方用*参、半夏各9克,归芍、熟地、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肉各15克,天麻9克,陈皮3克,轻者4~5剂,可以永久不发。予早年病此,嘉定秦芍舲师曾用之,惟多川芎9克耳。至今三十年无此病,皆芍师之赐也。”我认为这是治疗虚证眩晕的好方。广州名老中医吴粤昌先生对此方亦颇欣赏。
余亦十分重视经方的运用。《内经》十三方中之“泽泻饮”为治湿浊中阻之眩晕之好方,由泽泻、白术、鹿衔草三味组成。
《金匮要略》治心下支饮,其人苦眩冒亦用“泽泻汤”,即前方减去鹿衔草,此与《内经》泽泻饮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某海*干部住院2月余,经多方检查,仍不明原因,多方治疗均无效。后请余会诊,诊为痰证之眩晕,用祛痰法治疗,但亦无效。再细为四诊,见其舌上苔白如霜,脉滑而缓,个人的经验认为凡舌白如霜多属水湿内困,脉缓亦是湿象,故予经方五苓散剂治之,一旬而愈。
3.脑性眩晕
如脑动脉粥样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凡属气虚血瘀者,治以益气活血,重用*芪益气,配以三棱、莪术活血,或用*芪桂枝五物汤。
我曾在门诊诊治一男性患者,56岁,自诉眩晕、肢体麻木无力,步态不稳反复发作2年余,曾做头颅CT检查提示轻度脑萎缩,脑血流图检查提示供血不足,局部脑血流量脑图形成像检查提示异常(普遍性血流量减少),素有低血压史。
余辨为血气亏虚兼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处方:*芪15g,*参30g,白术15g,炙甘草3g,柴胡10g,升麻10g,陈皮3g,丹参18g,五爪龙30g,三棱、莪术各10g。每天1剂,复渣再煎,连服7剂,症状明显改善,连续治疗4月余,除劳累紧张时头顶偶有发胀外,眩晕基本消除。
附院某护士长,有冠心病、颈椎病史,去年曾因右上肢麻木,眩晕,发作性胸闷疼痛多次住院治疗,一度曾怀疑为颅脑肿瘤,后经会诊确诊为“左顶叶皮质炎性肉芽肿”。
一直请余会诊,我认为证属气血两虚,用*芪桂枝五物汤、八珍汤等方加减治疗,重用*芪至g,取得较好的疗效。
4.高血压性眩晕
笔者常辨证选用草决明、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等,舒张压偏高者可选加鳖甲、龟板等。曾治一患者,收缩压不高,但舒张压很高,脉压差很小仅1.3~2.6kPa,用西药降压都始终无法拉开脉压差距离,患者常眩晕不止,余在辨证基础上重用鳖甲、龟板滋阴潜阳,取得很好的效果。广东草药红丝线有降压作用,可用红丝线30g,瘦猪肉g煎水饮用。
5.低血压性眩晕
证属清阳不升者,我喜用补中益气汤轻剂,*芪用量不超过15g,与柴、麻同用,以升清阳。服后患者血压可逐渐趋于正常。*芪轻用可升压,重用则降压,故用于高血压属气虚者则需30g以上。
6.头部外伤性眩晕
我常在辨证基础上配伍活血药物,喜用失笑散、桃仁、红花、牛膝,或用血府逐瘀汤。血管性头痛亦可用之。
7.神经官能症性眩晕
我喜用甘麦大枣汤稍加舒肝健脾药,方用甘草、麦芽、大枣、钩藤、素馨花、茯苓等。钩藤、素馨花舒肝兼治胁痛,麦芽也有舒肝作用。我认为用浮小麦效果最佳,但南方常缺,故用麦芽代替。或嘱患者用面粉代之,其用法是用1~2汤匙面粉,先用少许凉开水调匀,再用煎好滚烫之中药汁冲熟后内服。
(来源:中医书友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