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眩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曹忠耀大夫为什么说颈椎为ldquo [复制链接]

1#

颈源性眩晕

颈源性眩晕症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眩晕症,该病是由于“颈椎错位或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官腔变细,血流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继发眩晕症。

颈源性眩晕主要以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猝倒为主症,常伴有偏头痛、颈肩部僵硬疼痛、耳鸣,甚至双上肢麻木不适等症状,严重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本病在中医属于“项强”、“血痹”、“眩晕”等范畴,大多医家认为其多由肝阳上亢、风痰上扰清窍而致,一般以风痰论治。

曹忠耀大夫认为颈源性眩晕的病机当以湿邪致病为主,兼以肝脾肾亏虚、久病致瘀阻络。

在临床治疗上重用健脾升阳祛湿之剂,兼顾调理肝肾,辅以活血化瘀。

颈眩晕病因病机

?湿邪致病

缘于岭南气候以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其气候炎热、潮湿、多雨,以湿热为主,有“湿邪为岭南六淫之首”之说,此为外湿。

此外,由于炎热潮湿的天气,当地居民喜欢饮用凉茶,凉茶性寒凉,过则易损伤脾胃阳气,脾阳不足则水湿不能运化而内停,此为内湿。

因此岭南地区人们体质多偏湿,其发病多以“湿”邪的特点为著。

而湿性重着、黏滞,若湿盛困脾或脾虚湿滞,胶着难解,每致病则缠绵难愈。其致病有二:

▌当湿邪侵入机体后,困顿脾胃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和升清降浊功能,致使气机不畅,清气不能上蒸清窍,浊气不能下降,最终导致清窍被蒙而致眩晕。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十二经脉等皆依赖脾胃而得以滋养。而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久居体内,容易损伤脾阳,引起脾阳气虚,运化无力,水谷精微生化无源,清窍无以濡养亦可致眩晕。

另外,五脏六腑经络失去水谷精微的濡养,可以引起各脏腑经络相应病变。

《脾胃论》曰:“若胃气一虚,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借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容,周身四肢皆旺……外邪不能悔也”。

据此,颈眩晕的治疗首当健脾升阳祛湿,脾胃得健,中焦气机得运及升清降浊有力,气机通畅,湿邪得祛,气血生化充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滋养。

?肝脾肾相互影响

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总离不开脏腑功能失常,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颈椎的稳定性靠筋骨肉三者维持,因此颈椎的病变与肝肾脾三脏有很大的相关性。

而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本身又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脏有病变,亦会通过相生、相克、相侮等影响其他脏腑经脉功能而致病。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主运化。

肝为藏血之脏,其性喜疏泄条达。

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根,主藏精。

颈源性眩晕缘湿邪困脾,脾失运化,生化之源不足,则肌肉失去营养,松弛无力,无法维持颈部稳定。

脾失运化又可致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见颈部拘挛,麻木,屈伸不利,或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而致眩晕;或脾气不运,肝失疏泄则气郁化火,皆可致眩晕。

湿邪困脾,脾失健运,水谷生化无源,肾精则失去水谷精微的补充,椎骨失养,可导致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退变。

考虑到肝脾肾三者的关系,在治疗颈源性眩晕中比较重视调理肝肾。

?久病入络

“久病必瘀”及“久病入络”之学说,认为颈眩晕多伴有血瘀,因为该病大多病程比较久,其病情反复发作,不论是因风寒邪侵袭,或劳倦伤筋动骨,痹阻日久,必致气血受阻络脉闭塞,遂成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素问·气穴》谓:“积寒留舍,营卫不居,卷肉缩筋”。故在颈部往往可触及敏感点,按压可有硬结,或条索状物,有酸痛感,或麻木不仁。《普济方》曰:“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治不愈,须为之调血。”

故在临床治疗中,根据“久病入络”的理论,指出运用活血化瘀药物,攻逐局部瘀血,通畅血脉,消散瘀滞,通则不痛,常有出人意料之效。

明医简介

曹忠耀大夫

师从广东省名中医查和萍教授及全国名中医王宁教授,主张“治其本以胃为先”。坚持“治其瘫首取督脉”,“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的原则,形成独特的“曹金针”针法,取穴精准,针法敏捷,疗效显著。

擅长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肠胃功能紊乱、颈肩腰腿痛,面瘫、妇科月经病、减肥、*褐斑、痤疮、鼻炎、睡眠障碍、情志病以及疑难慢病,如中风后遗症、昏迷促醒、脊髓损伤、失语、视力障碍、还有儿童脑瘫和智力低下。

脾胃病

痛症

失眠

月经病

▌出诊信息

花城店:周一、三、六全天、周四上午;

番禺店:周二、五全天、周四、日下午;

▌预约方式

--(花城店)/--(番禺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