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某,男,59岁,因「头晕、走路不稳半年余」于-10-13首次就诊。
简要病史:患者半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晕、行走不稳,走路不能成直线,为持续性,阵发加重,伴有脑鸣,双下肢乏力,平素易鼻塞,遇冷则鼻塞加重,头晕与活动、受凉无明显相关,无视物旋转,无听力下降,无偏侧肢体麻木或乏力,休息后上述症状不能好转。
既往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鼻中隔偏曲术后」病史,长期服用「缬沙坦」,血压控制满意。
-08-01到我院就诊,查头部MRI示脑内少许缺血灶;颈部MRI示颈椎退行性变,C3/4、C4/5、C5/6、C6/7椎间盘突出并C5/6椎管狭窄;TCD示右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余未见异常;眼震电图+平衡试验基本正常;余常规检查化验均无明显异常。考虑为「头晕查因:脑动脉供血不足?」,给予「天麻素」、「丹红注射液」、「敏使朗」、「西比灵」、「银杏叶片」以及针灸、理疗、中药汤剂等治疗10余天,症状无好转。
患者诉其4年余前在外院行鼻中隔偏曲手术后一直遗留有反复鼻塞、流清涕、喷嚏、迎风流泪,遇寒则加重,虽为小症,但患者十分介怀,为此四处求医,使用中西药物众多,皆无显效。
患者症状持续不解,经我科同事推荐,于-10-13来小湛门诊就诊。
首次中医刻诊:患者精神可,诉头晕、走路不稳,脑鸣,有时易疲乏,鼻塞、流清涕,晨起多嚏,迎风流泪,受凉后尤甚,怕冷,汗出正常,口干明显,有口苦,便秘,食欲正常,无胸闷心慌,睡眠可,舌红苔白厚,脉滑数,共济试验均(-),但走一字步不能。
考虑寒饮内闭清窍、清阳不升,予小青龙汤+白芷、葛根、桔梗、佩兰,5剂,嘱分别于早餐、午餐后各服一次,具体方如下:
?
第一次中药处方(小青龙汤加味)
反馈及后续调方:-10-17二诊:患者服药后头晕、行走不稳无好转,鼻炎症状稍有改善,怕冷好转,夜间有发热感(考虑为使用麻*的原因),余况同前。
首战不利,想起《灵枢·天问》中的经典条文「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为之眩」,结合患者有口干、鼻塞等水气蒸腾不利之象,且受风受凉后加重,故改用春泽汤+玉屏风散+石膏、白芷、葛根,5剂,具体如下:
?
第二次中药处方(春泽汤+玉屏风散加味)
-10-23三诊:服药后头晕改善仍不明显,鼻炎症状同前,口干仍明显,便秘同前,仍口苦,舌红苔*稍厚,脉滑数。
再战仍不利,考虑到患者有气郁表现,遂将补气、解郁、升阳、通窍同用,类同小柴胡汤+苍耳子散,加*芪、葛根升清阳,5剂,具体方如下:
??
第三次中药处方(小柴胡汤+苍耳子散加味)
?
-10-27四诊:服药后头晕仍无好转,诉头有时发胀,鼻塞口干便秘等症亦同前,舌红,苔较前变薄,脉滑数。
三次更方不效,此次复诊患者似有肝气升而失降之象,遂彻底改弦更张,投张锡纯镇肝熄风汤,改龙骨为钩藤、蒺藜以清利上焦,5剂,具体如下:
第四次中药处方(镇肝熄风汤化裁)
-11-02五诊:遗憾,服药后诸症仍无任何好转迹象,舌淡红苔白润,脉仍滑数。诊治陷入了僵局,小湛思虑再三,想起《脾胃论》中「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论,遂仍回归以补脾气、升清阳为主,佐以祛瘀舒郁,予补中益气汤合桂枝茯苓丸化裁,改丹皮为郁金,5剂,具体如下:
??
第五次中药方(补中益气汤+桂枝茯苓丸化裁)
-11-07六诊:服药后头晕、行走不稳稍好转,口干、便秘亦有改善,鼻炎症状无改善,舌淡苔白润,脉滑数。
似乎开始显效了,遂在原方基础上加辛夷15g,再进5剂。
-11-13七诊:服药后诸症仍无进一步改善,治疗再次陷入瓶颈,小湛思索再三,决定以化瘀通气法为主,投以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以白芷30g代麝香,生姜8片、葱白5茎自备,5剂,嘱其服完3剂后即来复诊,具体方如下:
??
第七次中药方(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老姜8片,葱白5茎自备)
-11-16八诊:曙光终于出现!患者诉服用上方1剂即显效,已服3剂,今感头晕、行走不稳、下肢乏力均明显好转,无脑鸣,鼻塞、流涕、多嚏亦明显好转,近3日仅偶有轻微鼻塞,原怕冷表现亦好转,口干、便秘轻,舌淡红苔白,脉数稍弦。
拐点来之不易,遂予原方去掉防风,再开5剂。
-11-21九诊:患者头晕、行走不稳进一步好转,症状已很轻微,行走稳当有力,即使近日气温骤降,鼻炎症状亦很轻微,自觉全身舒适,精神、食欲均好,大便可,惟有口干,遂继续原方加石菖蒲15g巩固治疗,嘱继续门诊随诊。
小湛将情况告知推荐患者来找我的医生,二人皆有所感。
?
按语:本案的调方过程实在曲折,先来个recap,大致如下:小青龙汤→春泽汤合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合苍耳子散→镇肝熄风汤→补中益气汤合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合通窍活血汤。
对头晕/眩晕/头昏症状形式的准确描述是治疗这类疾病时首先要搞清楚的,这不仅对西医的进一步精准诊断十分重要,对中医治疗方案的选择同样重要。
头晕、睡眠障碍这2类疾病在小湛门诊病种中占比较大,在之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