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眩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浅谈前庭性偏头痛的中医治疗安阳市 [复制链接]

1#

前庭性偏头痛(VM)位居我院眩晕门诊发病率的第二位,近些年来,对此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西医认为,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与偏头痛。主要发病机理为离子通道异常,特别是钙离子通道异常,可引起大脑皮层异常兴奋,一些神经肽释放,导致内耳损伤,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外周前庭器官轻度激活,病人可以表现为晕动病;前庭器官中度激活,病人可以表现为诱发性眩晕,如良性位置性眩晕等;前庭器官重度激活,可以表现为类似梅尼埃病的症状。如果前庭中枢部分被激活,病人既可以有眩晕症状,也可以伴有显著的平衡不稳,同时常伴有眼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三叉神经节激活释放CGRP、P物质(SP)和其它神经肽,引起脑膜血管炎症如血管扩张、血浆渗出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最终导致偏头痛症状的发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负责痛觉和平衡感的传导通路有重叠,三叉神经核和前庭神经核之间有纤维连接,而且三叉神经同样支配内耳,最终导致前庭症状的发生。具体表现为:1.内部眩晕(自身运动错觉)及外部眩晕(视物旋转或漂浮错觉);其次为头动诱发或位置诱发性眩晕;姿势性不稳;视觉性眩晕或头晕。.发作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很少超过72小时。3.眩晕发作可以出现在偏头痛发作之前、之中或之后,部分病人甚至没有偏头痛发作。4.伴有畏光畏声,耳鸣或者听力下降。

清代名中医陈修园著《医学三字经》云,眩晕症皆属肝,肝风木,相火干,风火动,头旋转,虚痰火,各分观,痰火亢,大*安,上虚甚,鹿茸餐,欲下取,左归饮,正元丹。具体解释:眩晕病,要从肝论治,肝属厥阴风木,其内寄有相火,肝风内动,风助火动,则头晕目眩;还有虚、痰、火三种病机,《内经》云:精虚则眩,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而精藏于肾;痰证辨析,木旺则乘土,土病则聚液成痰,痰随风木上行则晕眩;火证辨析,朱丹溪认为:无火不晕;火随风动,上攻脑窍则眩;治疗痰火,应用大*一味药;治疗髓海空虚应用鹿茸酒,治疗肾精亏虚可应用左归饮和正元丹。

中医以整体观念来认识此病,辨证论治,分为实证与虚症。我个人的经验是,实证多责之与风、痰、火,表现为风痰上扰、痰火上攻,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虚症多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肾精亏虚所致;或者虚实错杂,肝肾阴亏则不能制阳,肝风内动,引起眩晕。临床上我发现西医的前庭性偏头痛,多相当于中医眩晕的风痰上扰证型,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可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基本上是十人九愈。

半夏白术天麻汤来源于清代名医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云: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能除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有气虚挟痰者,书云,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泛者,六味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大法也。

其组方如下:半夏1.5钱天麻茯苓橘红各1钱白术3钱甘草5分生姜1片大枣2枚

临床证治要点,患者反复发作性眩晕,伴有偏头痛,或者前额、眉棱骨、后枕部疼痛,畏光、畏声,恶心欲呕,头动则晕,走路不稳,有视觉先兆(眼内有金光或者飞蚊征)等,舌淡苔白,或者苔白腻,脉弦滑,或者滑。

方义解析:个人认为方中半夏宜选用清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化痰,法半夏多用白矾炮制,性燥烈较重;天麻平肝熄风,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次两味为君药;白术为臣药,我多用生白术,生则燥湿,炒则健脾,炒焦止泻;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橘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煎加枣姜调和脾胃,共奏化痰熄风之效。

病例:患者,女,28岁,安阳市区居住。年9月18日首诊,主诉,反复发作性眩晕3年,加重2周。每年发作3次左右,每次眩晕持续数小时-10小时左右,伴有偏头痛,头痛可达4小时,有畏光,无明显畏声,无明显耳鸣耳聋,睡眠差,多梦,急性期过后则头晕不适,无走路不稳,无视觉性眩晕;易饥易饱,大便干,2日1次,小便正常,全身乏力,短气,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既往有偏头痛病史20余年,间断发作。检查:自发性眼震(-),甩头试验(-),强化Romberg(-),Dix-Hallpike(-),Roll-test(-).

西医诊断:前庭性偏头痛

中医诊断:眩晕风痰上扰、脾气虚弱证

治则:化痰熄风,健脾益气

方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六君子汤加减

清半夏9g白术12g天麻10g茯苓9g

陈皮6g甘草4g*参15g生*芪30g

干姜9g细辛5g川芎9g白芷12g

共3剂分2次,水冲服(三九颗粒剂型)

方中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熄风,四君子汤补中益气,加用*芪补气,干姜温中,细辛止少阴经头痛,白芷止阳明经头痛,川芎止厥阴经头痛。

年9月20日2诊,诉头晕头痛失眠多梦改善,大便每日1次,口微渴,舌质微红,苔淡白,脉右寸浮、关尺部细弱,左寸关尺弱。因患者舌质红,口微渴,去温燥之干姜细辛,加用知母9g玄参9g以滋肝肾阴,清热生津,制约药方之温燥。

共5剂分2次,水冲服(三九颗粒剂型)

年9月27日3诊,诉头痛消失,少许头晕,大便微干。舌质红,苔少,脉弱。上方去川芎、白芷温燥之品,加大*8g以清热通便,余药不变。

共4剂分2次,水冲服(三九颗粒剂型)

后患者未复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