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眩晕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习野蛮生长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咳嗽,咳嗽,

用力咳,再咳,

很好,没有漏气,

你今天下午可以带(引流)瓶出院了啊……”

如果说外科手术是打仗,

那么胸外科的每日查房,应当是一场“长征”。

早上8点,

门口贴着主任巨幅人像的值班室内,

值班医生简单交班,以及主任

“现在是信息时代,你们要争做网红”的训话后,

便是大小医生,

连同摄像师一共十几号人,

跟在拥有25万抖音粉丝的主任身后,

一床一床地查过去。

从2号楼7楼胸外科病房查起,下到6楼乘员工电梯至18楼综合病房,随后上爬两层到20楼,途中俯瞰点评某知名幼儿园、古朴小洋房和HS停机坪片刻后,横穿营养科、跨空中连廊到6号楼,后下至9楼ICU,查看昨日手术的病人。

查房之路,所到之处,咳嗽声满屋,

知情人早已见怪不怪,

而旁观者,怕是容易将其误认做隔离病房,

唯恐避之不及。

每天“长征”的终点,是6号楼1楼。

虽说肺癌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排在癌症前几位,胸外科的周转率也是少见的快,但在满当当的大厅里,竟有一半是当日要入院的病人及其家属,确实是我没预料到的。

于是,在一片“核酸、抗体、肺CT报告都拿出来”的吆喝声中,如跳蚤市场一般的大厅里,日复一日地上演着胸外科收病人的盛况。而“今日入院,明日手术,后天出院”的快节奏模式,想来也是其他科室很难复制的了。

微创的深入人心,让胸外科手术多转为腔镜。

仅在人体表打2、3个孔洞,用于手术器械的放入,而无需开胸,无疑是为患者减少了许多创伤。

扶镜子,是胸腔镜手术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每个实习小医生的必修课程。

为主刀清楚地显露术野,以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手术,是一项十足的技术活儿。

只是当你刚入胸外科,连肺的分叶、分段都还摸不着头脑,又何谈提前揣摩术者的心理,及时将术野暴露到位?再加上兴许是太久没上手术,在骨科手术室也多为观摩,到胸外科的第一天,就赶上手术日,身体着实有些吃不消。

器械打架还算小事,久疏战阵难免3D眩晕复发,而且肺的活动度不比肝脏,一台手术下来,腰酸背痛不提,天旋地转反倒成了常态。

如此说来,闲暇之余打打《原神》之类的3D手游,提前形成耐受,对于日后成为一名好医生,其实还是挺有帮助的。

胸腔镜下的肺,基本都布满了斑斑点点的黑,

其实还算意料之中。

一来年岁渐长,肺变黑是常态;

二来如果肺健康,怕也不会来做手术。

或许如今,只有老师口中,偏远地区的年轻小姑娘,才可能拥有一个完全健康、红润透亮的肺了。

在胸外科实习的两周,我在数不清的手术视野下,看到过因炎症黏连得一塌糊涂、需要花大量时间来游离的胸腔,亲手摸过颗粒状凸起、质地坚硬的砂粒样疑似“矽肺”;

术中见到的晶莹剔透、或大或小、鼓胀饱满的肺大疱,术后破裂漏气,导致患者面部、肢体如气球一般膨胀,可以摸上去体会握雪感的病人,后来重又被送入手术室,“二进宫”缝合漏气处,只是不知道后续情况如何,是否还有“三进宫”之虞……

糟糕的空气质量,是现如今避无可避的一个话题。虽说肺变黑也算是人的自然规律,但雾霾无疑加剧了这一进程。

对健康日益看重的人们,如今在体检报告里见到肺结节,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HS医院的肺小结节专病门诊,似乎也日常人满为患。18楼的综合病房,有过一对母子同时因“肺小结节”入院的情况,老师见此笑言,他们可以互相给对方签手术文书了。

体检仪器的日渐精细,导致更多病灶被提早发现,是一种时代的必然,而结节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但发现与否,以及手术与否,终究还是两回事。

至今为止胸外科开过的刀,是否都需要开的问题,此处暂且不提。毕竟胸外科并非我的专科,我也实在没有太多的自信,于此指手画脚。只是希望检出结节者不要太过惊弓之鸟,而术者也能秉持医者仁心、不过度医疗,如此方好。

“喂,是前组的吗?”

“是,有什么事吗?”

“你们的23床又发烧了,等会儿还要下去做检查。”

“所以……你想让我做点什么呢?需要我给他叫个轮椅吗?”

“你看着她点儿,我怕她遭不住。”

“护士老师,我就是个卑微的实习同学啊……”

“那你给她开个医嘱吧。”

“……开啥医嘱呀,老师。”

“开个物理降温吧。”

“我刚才已经开过了……”

“那你再开一个呗。”

“……”

周一、三、五是胸外科的手术日,周二、四我也就顺理成章地留在病房里打杂。

上级医生总嫌病房的事情芜杂,加上除开手术也是公务繁忙,于是值班室里一度出现了只有三个实习同学当班的情况。

接电话、收病人、整病史、下医嘱,一个人往往得同时兼顾多面,在忙乱中自顾不暇,难以抽身,以至于我只能在这一地鸡毛中,抽空和X调侃:

“我们仨这才叫野蛮生长。”

病房的诸多杂事,虽然万变不离其宗,但每个科室的操作流程和要求都略有不同,而且用药偏好也大相径庭,于是每隔两周到新科室报道时,总得重新开始再学一遍,以便不会出岔子。

至于碰上护士老师打电话,或者亲自上门找到你们组,如果正好有上级在,自是万事顺遂,但如若只有你一个人,而老师不知去向,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滋味,也实是难受,只得以我只是个实习同学来搪塞过去。

骨科实习时,曾推病人去做holter,在办公室门口,一个学姐拿着仪器出来让我贴,我连连摇头,直言我只是实习同学,谁料她来了一句:“我也第一天来,我也不会呀……”两人只得站在病床前干瞪眼。

感染科晚上值班,带病人下楼做肝穿,人生地不熟绕了一段路,刚进门就被介入组老师一顿臭骂。穿刺结束后临出门前,“多嘴”向老师询问病人回去后要注意些什么,又得了一顿数落,“你的高年(资医生)没和你说过吗?”

隔壁ZS医院对实习医生的要求,是上班时穿有领衣服,以免让病人看出你实习生的身份,而心有抵触。我的HS实习胸牌上写的“教育处”三字,也常引得病人发问,虽然不至于排斥我,但是自己心里多少也会有些不舒服。

很多人和我说,别人问你什么,你就说你是实习的、什么都不懂,应付过去就好。

“实习同学”确实是小医生的一个极好的挡箭牌,只是每当你拿出它来推脱时,总像是在一遍遍地承认自己的无能与无力,因而难免心生反感。

看了《数码宝贝大冒险:LASTEVOLUTION·绊》后,学长坦言:

“小时候总想着快点长大,但是长大后又会不自主地去怀念从前。”

其实,成长是每个人的共同诉求。

而这对于培养周期极长的医生来说,更是如此。

每个医生都是由小医生成长起来的。

实习时,每当看到自己的年轻上级,在病人面前侃侃而谈的老练姿态,总不免自卑,但细聊后发现他们竟比你大了5-10岁时,又会不觉思忖:

自己几年后能否变得比他们更好?

自己何时才能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医生”?

而到那时,

是否又会怀念现在

这个奋不顾身、野蛮生长的自己?

“喂,你们42床PICC的文字医嘱怎么还没开出来啊?已经催了很久了。”

“我们系统里没有42床啊。”

“哦,你是胸外科的呀?对不起,我找呼吸科的,打错电话了。”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