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御膳房不给皇帝好好做饭,难道活腻了?《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太子妃吐槽御膳房的饭菜难吃,说御膳房做菜根本不管火候,扁豆丝炒的像皮筋。给皇帝做饭,居然还这么不用心,难道御膳房脑袋不想要了?虽然这部电视剧不少地方考证不严谨,比如明朝负责皇宫伙食的并不是御膳房,但总体上还是揭示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实。明朝皇宫伙食的确很差,差到皇帝想吃到一顿好吃的,不得不更换主管单位。最初明代皇宫的伙食是由光禄寺管的,并非御膳房。光禄寺这机构早就有,掌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也就是说,光禄寺是专管国宴的单位,明朝时,他们顺便把皇宫的伙食也兼管了。那么他们水平如何呢?一本叫做《万历野获编》的书,就吐槽过光禄寺烹饪水平。此书记载了当时北京城流行的谚语“京城四大不靠谱”: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明朝人谢肇淛也形容过光禄寺做的菜:“今大官进御饮食之属,皆无珍错殊味,不过鱼肉牲牢;以燔炙酿厚为胜耳。也就是说,这种大宴的菜,只管上大鱼大肉,满足礼节需要就行。既然他们讲究的是排场热闹,至于手艺,那就自然不敢恭维了。二、明朝皇帝爱开小灶光禄寺不给面子,照理说皇帝们应该挺生气,可意外的是,以刻薄狠戾著称的明初皇帝们,却并没有怎么整治过光禄寺。那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呢?开小灶。以明朝早期两位皇帝举例。根据一些档案找到一份朱元璋御膳清单:早膳:羊肉炒,煎烂拖磼(一种捣碎的姜,蒜,韭菜等)鹅,猪肉炒*菜,素蒿插清汁,蒸猪蹄肚,筭子面,香米饭,豆汤,泡茶。午膳: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肉干),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胡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饺,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虽然菜不少,但是和光禄寺举办的那种牛羊猪鱼统统上的明显不一样,用料没有什么特别稀奇之处,但做法、烹法、样式都很精致,是皇宫内小灶单独烹制的精品菜。明成祖朱棣中年以前过得都是比较辛苦的生活,他大概继承了老爹的做法,不求多,吃饱就行。看看这份明成祖在永乐二年()的郊祀之后的庆成宴菜单:上桌:按酒五般。果子五般。茶食五般。烧煠五般。汤三品。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五钟。中桌: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汤三品。双下馒头。马猪羊肉饭。酒五钟。随驾将*、按酒一般。粉汤。双下馒头猪肉饭。酒一钟。此外永乐元年()十月的御膳内容看起来也很简单,总共有:酒四品,燌羊肉、清蒸鸡、椒醋鹅、烧猪肉、猪肉撺汤。这些饭菜所用材料,计有鹅一只、鸡三只、羊肉五斤、猪肉六斤、白稉米二斗、茶食九斤、香油烧饼九十片。这些不同于光禄寺官方宴的饭食,都由皇帝贴身侍从的生活太监负责。《酌中志》记载明代的宫内饮食分工:“凡圣驾每日所进之膳,俱司礼监掌印、秉笔、掌东厂者二三人轮办之。”三、超级浪费的光禄寺太监管皇帝吃饭,但光禄寺管官宴的职能并没有减弱。反而因为皇帝缺少了对光禄寺饮食的直观感受,减少了对他们的监管,反而导致了惊人的浪费。根据《明会典》等资料记载,光禄寺一年约需消耗猪余头、羊余头、牛40头、鹅余只、鸭余只。WTF,这么多猪牛羊鸡鸭鹅,谁能吃得了?事实上这些数字根本不是真正消耗的,而是光禄寺开的花账,只列单子要银子,具体吃没吃,反正皇帝也不吃,没人管。但也有皇帝较真的。嘉靖皇帝有一次了解到这一情况,对于光禄寺的烧钱行为曾经斥责道:“朕不省此三十余万,安所用也?”但是气归气,只能暂时申斥一下,你不能把他裁了啊,毕竟国家礼仪更重要,该烧还得烧下去。清朝也沿用了明朝的办法,宫内太监管皇帝的饭食,光禄寺管外廷的礼宴。然而中国人有个毛病,一旦设立行*机构,就会越来越庞大。清朝的御膳房人员相当多,比明朝光禄寺有过之而无不及。据史料记载,仅仅“养心殿御膳房”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招募厨役10人,夫役30人。规模非常大。机构一大,花钱就多,跑冒滴漏,各种浪费。慈禧太后对吃比较讲究。庚子拳乱她逃到西安,在西安设立的专办皇差的支应局不到一个多月,消耗白银29达万余两。当时西安行宫中按紫禁城的规格专设了御膳房,下分荤局、素局、菜局、饭局、茶局、酷局、点心局等近十个局,每局有厨师十几个人,共有多人两宫每日需花费白银多两。然而花这么多钱,能吃好吗?可不一定。清宫御膳样式特别多,有所谓的满汉全席一百零八道菜之说。虽说未必就是一百零八菜,但几十样总是有的。御膳厨子不可能同时准备这么多,溥仪在《我的前半生》说,其实很多的菜都是提前做好了的,就是要上菜的时候在去加热一下而已,所以其实这么多的菜都是剩菜而已,真正的味道肯定早就已经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