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743253.html撰文/王大力
插画/王大力
摄影/王大力
王大力认识不少云南朋友,一到七八月就寄些奇奇怪怪的土特产给我。
第一次收到野生菌子的时候,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我们的友谊出了什么问题。
因为那些菌子的模样,看起来就写着“我有*”三个字。
我问她,这些是不是新闻上那种吃了会见小人的见手青。
结果人家云南人说,放心,这些都没*。有*的我舍不得寄给你,留给自己吃了。
那天,王大力炖了一锅椰子鸡涮野生菌,请朋友来喝汤。
这锅汤,直接把一个广东人喝哭了。
她说,来杭州之后再也没喝到过正经鸡汤,说完连锅底都捞干净了。
当时我琢磨了一下,医院都要留着自己吃的*菌子,那得有多好吃。
为了亲眼见见小人跳舞,我拉上小思思去了云南一个叫做建水的地方。
这是个上过《舌尖》纪录片的滇南小城,除了夏天的菌子,还盛产汽锅鸡和建水豆腐。
吃汽锅鸡的当地馆子
刚下飞机的当天晚上,我们立马找了家饭馆,一进门就看见两个阿姨,坐在板凳上洗一大盆红红绿绿的菌子。
刚洗完,那些红菌子就变蓝了。
我问“这是见手青吗?”
阿姨头也不抬,“是啦是啦,是红葱。”
手指一按就变青,所以红葱又叫见手青
原来,云南本地人很少给菌子起什么吓人的名字,红葱,白葱,鸡油……听起来就很友善好吃。
对于他们来说,有*没关系,*不死就是微微*,炒熟了都好吃。
半个小时后,王大力吃到了人生中第一口见手青。
每一片都很滑,咬下去又有点脆弹,味道奇异的香。
等我想起它有*这件事,一盘已经吃光了,连里面的蒜片都没有放过。
回酒店我睡得很香,梦里没有小人,只有小思思跟我抢菌子吃。
第二天,我们跟当地人一样遇到菌子就想吃。
甚至还特意拜托当地老板去菜场买新鲜的见手青,洗好切片做野生菌火锅。
老板不放心,说了两次:一定要煮够25分钟再吃!我们连忙点头。
过了五分钟他又跑进来了:记住,汤也不能喝!
于是,我们老老实实掐着表吃菌子,煮豆腐。
吃到最后我问老板能来一碗米线吗,这个汤不吃米线没天理了。
他十分开心,连夸我们会吃,让厨房煮了一大碗米线,说送我们吃。
后来我们发现,在建水,每个人对吃都认真得可爱。
只要你对吃有想法,立马可以和当地人称兄道弟。
早上,我们去西门古井大板井打水,井边一座豆腐坊,冒着热气。
这附近大部分豆腐坊,都靠这口井里的水做豆腐,每个人都很爱护它。
这就是《舌尖》纪录片拍摄地,用这井水做的豆腐,味道一绝。
小思思打了水,不知道往哪儿倒,边上的大伯凑上来说:
打上来的水不能倒回去了,来,你倒我这里吧。
干完活,大家就钻进豆腐坊里吃个早饭。
点一碗豆花,配一盘炸豆腐和炸豆皮,吃完就舒坦了。
到了下午,建水人全去豆腐摊上坐着,这是他们的下午茶时间。
第一次坐在豆腐摊边上,看豆腐女熟练翻动着包浆豆腐,我都不知道该夹哪个。
边上的小哥见了,热心的替我夹了一个:
“你看这个,鼓起来的,圆咕隆咚的就能吃了。”
一口下去,小思思说,她吃出了西班牙5J火腿的橡木桶烟熏味。
而这种快乐的味道,才五毛钱一个。
你每夹一块豆腐,老板就会往碗里扔一颗玉米计数。
大家一边吃一边吹水聊天,十块钱能消磨到天黑。
建水的米线店,都不叫米线店,甚至连米线两个字都没有,只叫XX过桥园。
“走,去过桥园!”这是当地人的暗号,过桥是米线过进汤碗的动作。
为了吃一家本地朋友推荐的过桥园,我们钻进了一条小巷。
看着没什么人的巷子里,那家过桥园的院子热闹得跟办喜酒一样,人挤人。
进门点单付钱,你会拿到一碗有浇头的浓汤。
米线有宽细红白,堆叠成小山,不限量自取。
配料的桌子上葱末,韭菜末,香芹末,辣椒油,一碟碟清爽分明。
店里做的凉拌*瓜草芽,酱汁绝赞。
草芽是建水当地的特色植物,鲜嫩清甜,吃着有点像江浙的荸荠。
无论男女老少,都端着碗埋头认真划米线。
我们吃完和店里的爷爷聊天,他听不太懂,笑着各种比划。
原来这馆子就是他的家,院后住人,院前做生意,院子里的龙眼树也是他种的。
临走时,老爷爷又瞧见我们,他在门口摘了一大枝龙眼,一定要给我吃。
青龙眼很小,却十分清甜。
被热情的建水人送东西吃,也不是第一次了。光这三天,王大力就遇到了三四回。
在另一家回族开的过桥园里,我们跟一位老伯拼桌吃,他看小思思熟练的倒米线,开口就夸:
“这倒米线的姿势就对了,要拿筷子轻轻捞起来。底下漏的白开水是一定不能倒进去的,不然汤就坏了,当地人都不要吃的。”
吃完他端着碗走了,不一会儿又拿着三瓶酸角汁过来请我们喝。
我们这才知道,他是这家店的老板。
聊到自家的米线,老伯根本停不下来,从汤底怎么熬,一直聊到牛肉怎么选。
最后,老伯举着点单的号码牌,猝不及防给我们吃了口狗粮:“*娅是我老婆的名字,她做米线很厉害的。”
临走,他一个劲儿说你们明天再来,我请你们吃米线,不要钱。
他家的米线里,会放牛肉块和牛肉片两种不同做法的牛肉。
到半夜,该吃烧烤了。王大力在看《人生一串》的时候,就特别馋建水烧烤。
城区街边晃一晃,就能遇到武林高手一般的烧烤摊大婶。
摊上烤着薄如纸片的翻身牛肉,汁水拌着葱花的茄子,脆甜的草芽……
每样都让人只想埋头猛吃。
王大力不顾形象的吃法,引起了隔壁大哥的注意,他说什么也要请我们吃猪蹄。
“来建水不能不吃猪蹄,这些都是我们点的,别客气,一起吃。”
他告诉我们,最多的时候,他一晚上能吃八个烤猪蹄。
如果往郊外跑,烧烤店就更朴实了。
店门很不起眼,像逢年过节去乡下爷爷家。
店里的肉只有三种:牛肉,五花肉,猪大肠。
围着桌子,往小板凳上一坐,青花碗一捧就能吃了。
看到店里的小胖孩吃腌菜猪肉炒饭,小思思嘴馋也要了一碗,学他蹲在路边吃,把烧烤摊的爷爷给逗乐了。
吃完正在付钱,店里的老大姐从冰箱里取了一壶甜醋,想让我们尝尝。
倒在碗里直接喝,那滋味比维他柠檬茶还上头。
老大姐笑了一下说:想喝再给倒,菜场刚买的,管够。
对于开店的建水人来说,只要客人真心对待自己做出的食物,比什么都开心。
这么看起来,我们和当地人聊得很起劲,但真相是:
想遇到一个说标准普通话的当地老板,概率跟中彩票差不多。
好不容易在一家吃汽锅鸡的店里,遇到一个普通话十级的厨师小哥哥,我想请教一下怎么做出如此好吃的汽锅鸡。
结果他坐在自家馆子的花园里,端着手机抬眼问我:
急吗,不急等我打完这把,很快,要输了。
索性没白等,汽锅鸡的秘诀还是被王大力问到了:
用当地紫陶汽锅架在蒸锅上,用纱布堵住锅盖缝,蒸汽上涌凝结成水,变成鲜美鸡汤。
在建水的三天时间,我硬是把自己练成了小思思眼中的云南话翻译。
不过锻炼云南话听力的最好办法,不是跟当地人瞎聊,而是去逛一下当地的菜市场。
云南人在外地逛菜市场,会觉得怎么啥也没有。
而我们这样的人到了云南菜市场,会觉得怎么都没见过。
这个季节云南不是只有菌子,一切植物都写着好吃两个字。长得越奇怪,越好吃。
这些奇怪的植物,王大力看不懂又好奇,就到处问菜场的摊主。
虽然菜市的阿公阿婆说不来普通话,但很耐心,一遍又一遍地“你画我猜”,让王大力认识了不少植物。
这里的物价也和这里的人一样,有点亲切,也有点古早,让人想赖着不走。
5块钱豆浆随便喝,10块钱米线随便续,几十块钱一顿烧烤吃撑。
洱海边的网红菜水性杨花,在菜场里俗名叫海菜,六块一把炒一大盘。
最要命的是,一碗满得要晃出来的糖水,才三块钱。
一杯喜茶的价格,就能摆一桌糖水豪华套餐了。
这些糖水加起来,一共才28元
果冻状的冰木瓜水,清凉甜糯的冰稀饭,自家酿的大碗甜白酒,能拉丝的豆面汤圆……王大力吃到捧着肚子出了店门。
真没想到,在网红饮品20块起跳的年,还能实现糖水自由。
离开云南时,王大力感觉自己已经成了半个云南人,非常不舍。
去机场前,我们又跑了一趟昆明的菜市场,背着一大包菜和一篮见手青上了车。
司机大哥一看到见手青,立马回头:这不能放在塑料袋,会闷坏的。
我打开袋子请他检查:师傅你看,里面有篮子的,篮子底下还衬了叶子。
他这才放心开车,仿佛见手青才是这单最重要的乘客。
在路上,他跟我们说了很多菌子的事儿,压根停不下来——
“吃菌子中*不算啥,云南人十个里,四个都中过*。”
“我中考前吃了回见手青,考历史感觉古人在天上飞。”
“小姑娘挺厉害,敢吃见手青。不过还是多炒一会儿,至少十五分钟。我们吃习惯了,你们不行。”
快到机场时,他说,别怪我话多啊,你们是我这个月拉到的第一单游客。
王大力这才意识到,虽然这几天云南人吃菌子又上新闻热搜了,但热闹只是网上的。
这一趟旅行,我们既没有中*也没有见到小人,却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云南人。
他们用心过生活吃东西的样子,让我觉得世间可爱,日子鲜活。
“只要你也爱吃,只要你来云南,那我们就是朋友,坐下来聊个天,语言不通也没关系。”
在我眼里,夏天一定要去云南的理由,不单单是吃个菌子。
也为了去看看,这些真实生活在云南小城里的人们。